环太湖地区城镇生态健康评价与调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世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 第11-12页 |
·生态危机遍及多方且日益严重 | 第12-15页 |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应用价值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小结 | 第21-23页 |
·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2 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25-32页 |
·城镇生态健康概念及其内涵 | 第25-27页 |
·概念 | 第25页 |
·概念的内涵 | 第25-26页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6-27页 |
·相关理论基础及应用 | 第27-32页 |
·生态城市理论 | 第27-29页 |
·城市化生态胁迫理论 | 第29页 |
·城市生态网络理论 | 第29-30页 |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论 | 第30-32页 |
3 环太湖水网地区城镇生态健康评价目标与方法 | 第32-49页 |
·环太湖地区城市化发展及其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 第32-38页 |
·水网地区城市化迅速发展 | 第32-33页 |
·水网地区快速城市化对环境的胁迫 | 第33-38页 |
·生态环境恶化对水网地区城市化的约束 | 第38页 |
·水网地区城镇生态系统健康的目标 | 第38-41页 |
·稳定、合理的结构 | 第39-40页 |
·丰富、多样的功能 | 第40页 |
·有序的动态特征 | 第40-41页 |
·水网地区城镇生态健康评价方法 | 第41-49页 |
·相关评价分析方法 | 第41-44页 |
·适应水网地区生态健康的评价方法优化 | 第44-46页 |
·“Layer-cake”评价方法的确立 | 第46-47页 |
·评价方法的指标指导模式 | 第47-49页 |
4 环太湖水网地区城镇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 第49-64页 |
·指标选取的理论依据 | 第49-50页 |
·指标选取原则 | 第50-52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51页 |
·代表性原则 | 第51页 |
·层次性原则 | 第51页 |
·稳定性和动态性原则 | 第51-52页 |
·可操作性和简明性原则 | 第52页 |
·指标标准的制定 | 第52页 |
·相关指标体系构成 | 第52-59页 |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 第52-53页 |
·宜居城市指标体系 | 第53-59页 |
·水网城镇生态健康指标体系构成 | 第59-64页 |
·城市土地利用 | 第60页 |
·城市交通 | 第60页 |
·城市生态设施 | 第60-61页 |
·城市能源利用 | 第61页 |
·城市微气候 | 第61页 |
·城市“绿”系统和“蓝道” | 第61-62页 |
·城市人居环境 | 第62-64页 |
5 环太湖水网地区城镇生态健康调控策略和措施 | 第64-80页 |
·调控内涵 | 第64-65页 |
·调控原则 | 第65-66页 |
·循环再生原则 | 第65页 |
·协调共生原则 | 第65页 |
·保持和扩大多样性原则 | 第65-66页 |
·废物最小化原则 | 第66页 |
·基于生态现代化的城镇生态健康宏观调控策略 | 第66-69页 |
·环境问题解决策略 | 第67页 |
·科学技术作用转变策略 | 第67-68页 |
·市场经济机制策略 | 第68页 |
·公众参与和本土化管理 | 第68-69页 |
·水网地区城镇生态健康调控措施 | 第69-80页 |
·总体目标 | 第69页 |
·集约利用,高效发展 | 第69-70页 |
·高效公交,舒适步行 | 第70-72页 |
·绿色建筑,节水节能 | 第72-74页 |
·创新节能,循环经济 | 第74-76页 |
·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 第76-77页 |
·尊重水网特征,发挥水网优势 | 第77-79页 |
·营造具有活力、舒适、安全、便捷的人居环境 | 第79-80页 |
结语—对环太湖水网地区城镇生态健康理论的研究展望 | 第80-82页 |
附录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