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 ·选题背景 | 第14-16页 |
| ·选题的必要性、迫切性 | 第16-17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7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论文结构及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论文结构 | 第20-21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理论和研究方法综述 | 第23-51页 |
| ·SCP模型理论 | 第23-26页 |
| ·哈佛学派对SCP理论模型的开创性贡献 | 第23-24页 |
| ·芝加哥学派对SCP理论模型的批判 | 第24页 |
| ·新产业组织学派对SCP理论模型的完善 | 第24-25页 |
| ·对SCP理论模型的评价 | 第25-26页 |
| ·产业成长与产业发展理论 | 第26-29页 |
|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26-27页 |
| ·新兴产业与新兴市场理论 | 第27-29页 |
|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体系 | 第29-38页 |
| ·五力模型 | 第29-31页 |
| ·三大一般性战略 | 第31-33页 |
| ·价值链理论 | 第33-34页 |
| ·钻石体系 | 第34-36页 |
| ·产业集群 | 第36-38页 |
| ·行业投资价值和机会的研究方法 | 第38-41页 |
| ·“本构关系”分析方法 | 第39页 |
| ·“技术预见”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概述 | 第41-43页 |
| ·国内外对汽车电子产业的研究综述 | 第43-49页 |
| ·国外汽车电子产业研究 | 第43-45页 |
| ·国内汽车电子产业研究 | 第45-47页 |
| ·我国台湾学者对汽车电子产业的研究 | 第47-49页 |
| ·本文建立的投资价值评估模型 | 第49-51页 |
| ·生命周期评估模型 | 第49页 |
| ·产业分析和价值评估模型 | 第49-51页 |
| 第三章 汽车电子产业投资价值整体分析 | 第51-89页 |
| ·汽车电子产业的一般定义和分类 | 第51-53页 |
| ·全球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状况 | 第53-60页 |
| ·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和成长速度 | 第53-54页 |
| ·汽车电子产业发展趋势 | 第54-56页 |
| ·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热点 | 第56-58页 |
| ·汽车电子市场前景 | 第58-60页 |
|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状况 | 第60-77页 |
| ·我国汽车电子市场状况 | 第60-61页 |
|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现状 | 第61-65页 |
|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环境 | 第65-68页 |
|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 第68-74页 |
|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74-75页 |
|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预测 | 第75-77页 |
|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需求的回归分析与需求方程 | 第77-87页 |
| ·汽车电子产业需求参数的确定 | 第77-79页 |
|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需求回归分析 | 第79-86页 |
| ·回归分析模型比较与需求方程的确定 | 第86-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 第四章 基于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分析 | 第89-119页 |
| ·汽车电子产业市场细分 | 第89-93页 |
| ·汽车电子产品与市场细分 | 第89-92页 |
| ·汽车电子市场需求特征 | 第92-93页 |
|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市场结构 | 第93-105页 |
| ·产品需求与供给结构 | 第93-96页 |
| ·市场竞争格局 | 第96-103页 |
| ·市场进入壁垒 | 第103-105页 |
|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市场行为 | 第105-111页 |
| ·投资策略 | 第106-109页 |
| ·研究开发策略 | 第109-110页 |
| ·产品经营策略 | 第110-111页 |
|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市场绩效 | 第111-117页 |
| ·行业利润与企业盈利水平 | 第111-113页 |
| ·市场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3-1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 第五章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投资价值和机会的具体分析 | 第119-163页 |
|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及其细分领域生命周期分析 | 第119-122页 |
|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细分领域的市场机遇 | 第122-130页 |
|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细分市场的深入分析 | 第122-126页 |
| ·我国汽车电子细分领域的盈利水平分析 | 第126-127页 |
|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及其细分领域成长性分析 | 第127-130页 |
| ·我国整车厂商─汽车电子供应商的协作模式 | 第130-139页 |
| ·整车厂商─汽车电子供应商协作关系的现状 | 第130-133页 |
| ·整车厂商─汽车电子供应商协作关系的新特征 | 第133-139页 |
|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投资价值定性分析 | 第139-146页 |
| ·汽车电子产业投资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判断 | 第139-141页 |
| ·汽车电子产业的投资回报 | 第141-143页 |
| ·汽车电子产业的投资风险 | 第143-145页 |
| ·汽车电子产业的投资策略 | 第145-146页 |
|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投资价值实证研究 | 第146-157页 |
|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147-148页 |
|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价方法选择 | 第148-151页 |
| ·汽车电子产业成长性与盈利性分析 | 第151-152页 |
|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汽车电子产业投资价值综合评价 | 第152-157页 |
|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投资价值的比较分析 | 第157-161页 |
|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 第157-158页 |
| ·比较分析 | 第158-160页 |
| ·结论 | 第160-1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1-16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3-170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63-167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67-168页 |
| ·论文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68-170页 |
| 致谢 | 第170-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2-182页 |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