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第2章 高等学校学生学术申诉概述 | 第15-27页 |
·学术的内涵与特点 | 第15-17页 |
·申诉的内涵与特征 | 第17-18页 |
·学生学术申诉 | 第18-20页 |
·学生申诉 | 第18-19页 |
·学术申诉 | 第19-20页 |
·学校的学术管理 | 第20-22页 |
·学术权力 | 第20-21页 |
·学术标准 | 第21页 |
·学术评价 | 第21-22页 |
·学生学术申诉的分类 | 第22-25页 |
·学生学籍管理中的学术申诉 | 第22-23页 |
·学生教学管理中的学术申诉 | 第23页 |
·学生考核成绩的学术申诉 | 第23-24页 |
·学生学位的学术申诉 | 第24页 |
·学生教材使用的学术申诉 | 第24页 |
·学生学习评价的学术申诉 | 第24-25页 |
·建立学生学术申诉制度的意义 | 第25-27页 |
·有利于学校发扬依法治校的进程 | 第25页 |
·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 第25页 |
·有利于缓解诉讼成本 | 第25-26页 |
·有利于推动高校的学生学术活动的管理 | 第26-27页 |
第3章 现阶段我国学生学术申诉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第27-36页 |
·我国高校学生学术申诉制度的现状 | 第27-30页 |
·学校关于学术管理的法律权利 | 第27-28页 |
·学生学术申诉的法律依据 | 第28-30页 |
·我国高校学生学术申诉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0-36页 |
·学生学术申诉界定不清 | 第30页 |
·学术申诉形式模糊 | 第30-31页 |
·学术申诉机构不明确 | 第31-32页 |
·申诉申诉委员会权力失位 | 第32页 |
·申诉程序设计不规范 | 第32-33页 |
·申诉后的救济制度不完善 | 第33-34页 |
·学生对学术申诉意识的缺乏 | 第34-36页 |
第4章 加拿大和我国台湾地区高等学校学术申诉制度的特点及其经验借鉴 | 第36-45页 |
·加拿大学生学术申诉 | 第36-41页 |
·加拿大约克大学学术申诉机构设置 | 第36-37页 |
·学生学术申诉的具体类型 | 第37-38页 |
·加拿大学生学术申诉制度的程序 | 第38-39页 |
·加拿大学生申诉流程 | 第39-40页 |
·加拿大学生学术申诉案件的借鉴 | 第40-41页 |
·台湾地区的学生学术申诉制度 | 第41-45页 |
·台湾地区学生学术申诉法律依据 | 第41-42页 |
·台湾学生申诉制度的申诉范围 | 第42页 |
·学生申诉委员会的组成 | 第42页 |
·台湾学生申诉程序设定 | 第42-43页 |
·台湾地区学生申诉制度的借鉴 | 第43-45页 |
第5章 我国高校学生学术申诉制度完善的路径选择 | 第45-58页 |
·完善学生学术申诉制度的范围界定 | 第45-46页 |
·界定学生学术申诉权利 | 第46页 |
·建立学术申诉的机构 | 第46-51页 |
·学术申诉委员会的建立 | 第47页 |
·学术申诉委员会的法律权限界定 | 第47-48页 |
·学生学术申诉会的审查类型 | 第48-51页 |
·完善学生学术申诉委员会的程序 | 第51-54页 |
·完善学生学术申诉程序规范 | 第51-53页 |
·学生学术申诉的程序设计 | 第53-54页 |
·学生学术申诉与其他救济途径的衔接 | 第54-57页 |
·教育行政申诉 | 第55-56页 |
·诉讼 | 第56-57页 |
·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构建良好学术氛围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