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尺度的滥泥河流域近二十年沟道变化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引言 | 第8-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 ·尺度问题 | 第10页 | 
| ·土壤侵蚀中的尺度问题 | 第10-12页 | 
|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 ·我国土壤侵蚀宏观监测现状 | 第13-14页 | 
| ·沟道侵蚀监测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 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基于DEM数据的滥泥河流域沟道网络提取 | 第16页 | 
| ·判别指标提取 | 第16页 | 
| ·滥泥河流域近二十年来沟道侵蚀变化研究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0-28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页 |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20-21页 | 
| ·气候条件 | 第21-23页 | 
| ·光照 | 第21-22页 | 
| ·气温 | 第22-23页 | 
| ·降雨 | 第23页 | 
| ·灾害性气候 | 第23页 | 
| ·水文特征 | 第23-24页 | 
| ·地质、土壤条件 | 第24-25页 | 
| ·地质条件 | 第24页 | 
| ·土壤条件 | 第24-25页 | 
| ·植被 | 第25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5-28页 | 
| 4 数字高程模型(DEM)概述 | 第28-34页 | 
|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含义 | 第28页 | 
|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采集 | 第28页 | 
|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内插 | 第28-30页 | 
| ·滥泥河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获取 | 第30-31页 | 
| ·滥泥河流域TM影像的校正 | 第31-34页 | 
| 5 基于DEM的滥泥河流域沟道分析基础 | 第34-54页 | 
| ·基于DEM的滥泥河流域沟道信息提取 | 第34-45页 | 
| ·无洼地DEM的生成 | 第34-35页 | 
| ·水流方向的确定 | 第35-36页 | 
| ·汇流累积矩阵的生成 | 第36-37页 | 
| ·沟道的生成 | 第37-45页 | 
| ·滥泥河流域沟道分级 | 第45-47页 | 
| ·沟道分级的基本理论 | 第45页 | 
| ·滥泥河流域沟道分级 | 第45-47页 | 
| ·与沟道分析相关因子的提取 | 第47-54页 | 
| ·坡度 | 第47-48页 | 
| ·坡向 | 第48页 | 
| ·沟道深度 | 第48-50页 | 
| ·沟道宽度 | 第50页 | 
| ·沟壑密度 | 第50-52页 | 
| ·纵比降 | 第52-54页 | 
| 6 滥泥河流域近二十年沟道变化分析 | 第54-66页 | 
| ·沟道变化判别指标的选取 | 第54-56页 | 
| ·沟道的发育过程 | 第54-55页 | 
| ·沟道变化判别指标的选取 | 第55-56页 | 
| ·滥泥河流域近二十年沟道变化分析 | 第56-62页 | 
| ·沟道长度的变化 | 第56-57页 | 
| ·沟道宽度的变化 | 第57-59页 | 
| ·沟壑密度的变化 | 第59-60页 | 
| ·纵比降的变化 | 第60-61页 | 
| ·滥泥河流域沟道变化 | 第61-62页 | 
| ·滥泥河流域沟道变化主要原因分析 | 第62-66页 | 
| ·气候因素 | 第62-63页 | 
| ·人为因素 | 第63-66页 | 
| 7 结论与讨论 | 第66-68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讨论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个人简介 | 第72-74页 | 
| 导师简介 | 第74-76页 | 
| 硕士阶段成果目录清单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80页 | 
| 附图 | 第8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