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前言 | 第8-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 ·蕨类植物资源调查 | 第10-11页 |
| ·蕨类植物引种栽培的研究 | 第11-12页 |
| ·蕨类植物繁殖的研究 | 第12-15页 |
| ·在蕨类植物的孢子繁殖方面 | 第12-13页 |
| ·在蕨类植物的组织培养方面 | 第13-15页 |
| ·外植体的选择 | 第13-14页 |
| ·培养基的选择 | 第14-15页 |
| ·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 第15-18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19页 |
| 2 北京地区蕨类植物资源调查、引种及适应性的研究 | 第19-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引种原则、引种地域及材料的选择 | 第19页 |
| ·引种方法及引种时间 | 第19页 |
| ·研究结果 | 第19-26页 |
| ·引种蕨类植物的生境 | 第19-22页 |
| ·部分引种蕨类植物在栽培地的物候期 | 第22-23页 |
| ·引种蕨类植物的生长状况及越夏越冬情况 | 第23-24页 |
| ·引种蕨类植物的观赏特性及园林应用方式评价 | 第24-26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26-28页 |
| ·蕨类植物引种 | 第26页 |
| ·引种蕨类植物的生长状况 | 第26-28页 |
| 3 不同光照状况下几种蕨类植物生长状况及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28-34页 |
|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8-29页 |
|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 ·叶绿素a/b及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 ·单位面积干鲜重及含水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 ·叶片厚度及气孔密度的测定 | 第31-32页 |
| ·结论 | 第32-34页 |
| 4 几种观赏蕨类繁殖技术的研究 | 第34-59页 |
| ·配子体发育及孢子繁殖的研究 | 第34-4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 ·孢子的采集与储存 | 第34页 |
| ·培养基质的配制与消毒 | 第34-35页 |
| ·孢子的播种与培养 | 第35页 |
| ·记录方法与指标 | 第35-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4页 |
| ·蕨类植物配子体形态发育的特征 | 第36-38页 |
| ·培养基中无机盐浓度对2种蕨类植物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培养基中无机盐浓度对2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常规繁殖的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4-47页 |
| ·蕨类植物配子体形态发育的特征 | 第44-45页 |
| ·培养基中无机盐浓度对2种蕨类植物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 第45页 |
| ·培养基中无机盐浓度对2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影响 | 第45页 |
| ·常规繁殖的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 ·无性繁殖技术的研究 | 第47-59页 |
| ·组织培养 | 第47-5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4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54-56页 |
| ·扦插繁殖 | 第56-57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6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56-57页 |
| ·结论和讨论 | 第57页 |
| ·匍匐茎繁殖 | 第57-59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7-58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58页 |
| ·结论和讨论 | 第58-59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9-61页 |
| ·资源调查及引种栽培 | 第59页 |
| ·光照对几种蕨类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59页 |
| ·配子体形态及发育的研究 | 第59页 |
| ·孢子的常规繁殖 | 第59-60页 |
| ·组织培养 | 第60页 |
| ·扦插繁殖和匍匐茎繁殖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 图版 | 第70-75页 |
| 导师简介 | 第75-76页 |
| 个人简介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