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新诗论文

《诗刊》(1957-1964)研究

内容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导论 研究对象的提出与思考第9-15页
第一章 《诗刊》的创立第15-30页
 第一节 《诗刊》的诞生第15-21页
  一、回忆录中的“叙事”第15-17页
  二、诞生的大环境和小环境第17-21页
 第二节 刊物的品格第21-30页
  一、《诗刊》与《星星》创刊号的比较阅读第21-24页
  二、“是花的都在开,有芽的都绽出来”第24-30页
第二章 编辑群体对《诗刊》的塑造第30-48页
 第一节 作为主编的减克家第30-37页
  一、私人空间的规划第31-33页
  二、公共空间的言说第33-35页
  三、“你和徐迟就是党员”第35-37页
 第二节 编委的领导:以郭小川为例第37-42页
  一、融官员、诗人、编委于一身第38-40页
  二、一封“自我检查”第40-42页
 第三节 普通编辑的构成与具体操作第42-48页
  一、编辑的进入与调整第42-44页
  二、编辑的约稿与审稿第44-48页
第三章 “反右”斗争中的《诗刊》第48-60页
 第一节 《诗刊》的“反右”姿态第49-51页
 第二节 一位诗人与一首诗歌在《诗刊》的遭遇第51-60页
  一、告别“生活的牧歌”第52-55页
  二、《葬歌》埋葬了什么?第55-60页
第四章 《诗刊》在大跃进运动中第60-78页
 第一节 新民歌的“盛世神话”第60-68页
  一、“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第61-65页
  二、新民歌的艺术风格第65-68页
 第二节 新诗发展问题的论争第68-72页
 第三节 《新诗发展概况》发表前后第72-78页
第五章 特定年代的诗歌生产第78-96页
 第一节 对“编后记”的解读第78-82页
 第二节 从统计学的角度看《诗刊》的演变发展第82-96页
  一、栏目的调整第83-86页
  二、诗歌活动的开展第86-93页
  三、对作者群体的选择第93-96页
第六章 《诗刊》的停刊与复刊第96-103页
 第一节 《诗刊》的尾声第96-99页
  一、一纸“停刊通知”背后第96-98页
  二、“暂时停刊”第98-99页
 第二节 《诗刊》的复刊第99-103页
结语 从过去到未来第103-105页
附录一: 《诗刊》(1957-1964)纪要第105-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音乐声波按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身心特性和下肢经穴特性的影响
下一篇:供电企业FMIS的实施和财务管理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