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高考招生生源计划的必要性和历史变迁 | 第10-23页 |
一、高考招生来源计划的界定及性质分析 | 第11-15页 |
(一) 高考招生来源计划的界定 | 第11-13页 |
(二) 高考教育的本质属性---准公共产品 | 第13-15页 |
二、高考招生计划的必要性 | 第15-17页 |
(一) 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要求对生源进行计划性分配 | 第15-16页 |
(二) 保证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 第16-17页 |
三、高考招生来源计划的历史变迁 | 第17-23页 |
(一) 我国招生来源计划的历史变迁 | 第18-20页 |
(二) 我国生源计划的弊端 | 第20-21页 |
(三) 招生生源计划的行政法问题 | 第21-23页 |
第二部分 高考招生来源计划的行政主体研究 | 第23-33页 |
一、高考生源计划的主体类型 | 第23-25页 |
(一) 中央政府作为生源计划主体 | 第23-24页 |
(二) 地方政府作为生源计划主体 | 第24页 |
(三) 高校作为生源计划主体 | 第24-25页 |
二、对当前有关生源主体主张的质疑 | 第25-29页 |
(一) 质疑高校自主制定生源计划 | 第25-29页 |
(二) 质疑省级政府自主制定生源计划 | 第29页 |
三、我国高考招生计划主体的重新设定 | 第29-33页 |
(一) 生源计划主体的重新设定 | 第30-31页 |
(二) 提出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型生源计划主体模式的依据 | 第31-33页 |
第三部分 高考生源计划行为分析 | 第33-41页 |
一、生源计划的表现形式 | 第33-36页 |
(一) 抽象行政行为 | 第33-34页 |
(二) 是区别于行政立法的抽象行政行为 | 第34-35页 |
(三) 生源计划的特点 | 第35-36页 |
二、生源计划的内容分析 | 第36-41页 |
(一) 制定生源计划应遵循的原则 | 第36-38页 |
(二) 制定生源计划应考虑的因素 | 第38页 |
(三) 考生素质能力 | 第38页 |
(四) 考生所在地的教育水平 | 第38-39页 |
(五) 适当照顾少数民族 | 第39页 |
(六) 协调男女比例 | 第39-41页 |
第四部分 我国生源计划的程序研究 | 第41-48页 |
一、高考生源计划的行政程序 | 第41-46页 |
(一) 信息公开制度 | 第42-43页 |
( 二)听证制度 | 第43-46页 |
二、生源计划的救济程序 | 第46-48页 |
(一) 对生源计划行为的审查 | 第46-47页 |
(二) 对生源计划执行行为的救济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