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引言 | 第9-13页 |
| 第一章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主体的健全 | 第13-21页 |
| 第一节 社区环保组织的完善 | 第13-17页 |
| 一、社区环保组织的特点 | 第13-14页 |
| 二、社区环保组织的发展与法律地位 | 第14-16页 |
| 三、社区环保组织的规范 | 第16-17页 |
| 第二节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主体的局限与完善 | 第17-21页 |
| 一、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主体的局限 | 第17-20页 |
| 二、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主体的完善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的完善 | 第21-30页 |
| 第一节 环境保护政策评价对象的纳入 | 第22-26页 |
| 一、我国环境保护政策评价对象的缺位 | 第22-23页 |
| 二、国外关于环境保护政策评价对象的立法现状分析 | 第23-25页 |
| 三、将环境保护政策评价对象纳入我国公众参与环评的范畴 | 第25-26页 |
| 第二节 区域整体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的完善 | 第26-30页 |
| 一、我国公众参与区域整体评价对象的局限 | 第26-28页 |
| 二、我国公众参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完善建议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信息公开体制的立法建议 | 第30-40页 |
| 第一节 发展环境信息的被动公开方式 | 第31-35页 |
| 一、确立环境信息被动公开方式的法律地位 | 第31-33页 |
| 二、环境信息被动公开的例外 | 第33-34页 |
| 三、严格环境信息被动公开的程序 | 第34-35页 |
| 第二节 完善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 | 第35-40页 |
| 一、细化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对信息公开的内容 | 第35-38页 |
| 二、健全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责任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组织形式的探讨 | 第40-47页 |
| 第一节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基本组织形式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40-44页 |
| 一、公众参与基本组织形式的比较分析 | 第40-43页 |
| 二、公众参与基本组织形式的启示 | 第43-44页 |
| 第二节 健全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听证会形式 | 第44-47页 |
| 一、完善听证会的启动程序 | 第45页 |
| 二、设立听证监督机制 | 第45-47页 |
| 三、明确听证会的法律后果 | 第47页 |
| 结束语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后记 | 第53-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