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一、期待可能性及其理论依据 | 第15-19页 |
(一) 期待可能性的理论渊源 | 第15-16页 |
(二) 期待可能性的哲学依据-相对的自由意志 | 第16-17页 |
(三) 期待可能性的法理学依据-法律规范 | 第17-19页 |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在犯罪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所体现的刑法价值 | 第19-23页 |
(一)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犯罪体系中的地位与判断标准 | 第19-21页 |
(二) 期待可能性理论所体现的刑法价值 | 第21-23页 |
1.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首要价值在于其体现了刑法正义 | 第21-22页 |
2.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基拙价值在于其体现了刑法的人道性 | 第22页 |
3.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功能价值在于其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 | 第22-23页 |
三、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本土化 | 第23-40页 |
(一) 我国刑法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联系 | 第23-30页 |
1. 我国刑法中所蕴含的期待可能性理论 | 第23-24页 |
2. 我国刑法中犯罪构成理论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契合 | 第24-27页 |
3. 对相关案例的思考 | 第27-30页 |
(二) 期待可能性理论引入我国刑法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30-35页 |
1. 理论上的可行性 | 第30-31页 |
2. 立法上的可行性 | 第31-33页 |
3. 司法上的可行性 | 第33-35页 |
(三) 我国刑法中期待可能性可适用的范围 | 第35-40页 |
四.期待可能性与我国刑事立法及司法的完善与指导意义 | 第40-43页 |
(一) 期待可能性理论与我国刑事立法及完善 | 第40-41页 |
(二) 期待可能性理论与我国刑事司法的适用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48-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