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导论 | 第10-1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三) 研究路径 | 第14-15页 |
(四)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5-16页 |
(五) 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二、农民工权益的受损状况概述 | 第18-21页 |
(一) 农民工劳动就业受限制 | 第18页 |
(二) 劳动报酬权得不到保障 | 第18-19页 |
(三) 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差,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 第19页 |
(四) 人格尊严得不到尊重 | 第19页 |
(五) 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机会少 | 第19-20页 |
(六) 伤残待遇得不到保障 | 第20-21页 |
三、农民工抗争的触发机制与内在逻辑 | 第21-26页 |
(一) 农民工维权抗争行动的触发机制—哪一种权益最不能被损害 | 第21-23页 |
(二) 农民工维权抗争行动的内在逻辑—生存伦理还是意外后果 | 第23-26页 |
四、维权抗争行动的类型 | 第26-32页 |
(一) 合法途径的抗争 | 第26-27页 |
(二) 非法途径的抗争 | 第27-29页 |
(三) 日常生活形式上的抗争 | 第29-30页 |
(四) 结构能力的行使 | 第30-32页 |
五、抗争过程分析 | 第32-43页 |
(一) 农民工的抗争策略 | 第32-37页 |
(二) 资本所有者的应对策略 | 第37-40页 |
(三) 政府的应对策略 | 第40-43页 |
六、抗争的结果及其意义 | 第43-48页 |
(一) 对农民工自身的意义 | 第43-44页 |
(二) 对社会的意义 | 第44-45页 |
(三) 对意义的另一层追问 | 第45-48页 |
七、小结与分析 | 第48-53页 |
(一) 观点小结 | 第48页 |
(二) 进一步的分析 | 第48-51页 |
(三)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