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

长江珍稀及特有鱼类保护生物学研究

致谢第1-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5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5-51页
 第1章 保护生物学的概述和主要研究方法第15-31页
  1. 保护生物学第15-16页
  2. 种群生存力分析第16-31页
   ·种群生存力分析模型第16-22页
     ·分析模型第16-18页
     ·单种群确定性模型第18页
     ·单种群随机模型第18-19页
     ·异质种群模型第19-21页
     ·显空间模型第21-22页
   ·种群生存力分析模型的应用和发展第22-31页
     ·种群生存力分析的应用第22-23页
     ·种群生存力分析的发展第23-31页
 第2章 单位补充量模型简介第31-41页
  1. 引言第31页
  2. 单位补充量模型第31-38页
   ·单位补充量产量模型第31-35页
   ·单位补充量亲鱼生物量模型第35-38页
   ·单位补充量繁殖力模型第38页
  3. 参考点第38-41页
 第3章 人类活动对鱼类资源的影响第41-51页
  1. 引言第41页
  2. 人类活动对鱼类资源的影响及保护措施第41-51页
   ·过度捕捞对鱼类资源的影响第41-42页
   ·污染对鱼类资源的影响第42页
   ·水利工程建设对鱼类资源的影响第42-45页
     ·阻隔洄游和景观破碎第43-44页
     ·水文条件变化第44-45页
     ·水质变化第45页
   ·保护措施的探讨第45-51页
     ·合理捕捞第45-46页
     ·加强水环境保护第46页
     ·建立自然保护区第46-47页
     ·开展人工繁殖放流第47-48页
     ·修建过鱼设施第48-51页
第二部分 中华鲟种群生存力分析第51-83页
 第4章 葛洲坝对中华鲟种群影响的评价及中华鲟保护措施的探讨第51-83页
  1. 引言第51-5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3-71页
   ·漩涡模型第53页
   ·研究对象及基本资料第53-55页
   ·模型参数第55-64页
     ·基本参数第55-62页
       ·近交衰退第55页
       ·初次繁殖年龄第55-56页
       ·死亡率第56页
       ·初始种群大小第56-58页
       ·出生子代雌雄性比第58页
       ·雌鱼参加繁殖比例第58-59页
       ·雄鱼参加繁殖比例第59-60页
       ·有效子代数第60-61页
       ·灾难第61-62页
       ·补充第62页
       ·捕捞第62页
     ·基本模拟条件第62-64页
   ·模拟条件设定第64-71页
     ·葛洲坝对中华鲟种群的影响第64-70页
     ·现有保护措施的效果第70页
     ·其它保护措施的效果第70-71页
       ·产卵场容纳量增加第70页
       ·早期存活率增加第70-71页
       ·同时增加产卵场容纳量和早期存活率第71页
  3. 结果第71-79页
   ·葛洲坝对中华鲟种群的影响第71-73页
   ·现有保护措施的效果第73-75页
   ·其它保护措施的效果第75-79页
  4. 讨论第79-83页
   ·种群生存力分析模型第79页
   ·模型假设第79-80页
   ·葛洲坝对中华鲟种群的影响第80页
   ·现有保护措施第80-81页
   ·其它保护措施第81-82页
   ·结论第82-83页
第三部分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资源保护第83-109页
 第5章 单位补充量模型在黑尾近红鲌和厚颌鲂种群资源保护研究中的应用第83-109页
  1. 引言第83-8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84-94页
   ·河流环境介绍第84页
   ·材料收集第84-85页
   ·单位补充量模型第85-88页
     ·单位补充量产量模型第85-86页
     ·单位补充量亲鱼生物量模型第86-88页
   ·参数第88-93页
     ·生长系数第88-89页
     ·死亡系数第89-90页
       ·总死亡系数第89-90页
       ·自然死亡系数第90页
       ·捕捞死亡系数第90页
     ·最大年龄第90-91页
     ·补充进入渔场的年龄第91页
     ·起捕年龄第91-93页
   ·参考点第93-94页
  3. 结果第94-106页
  4. 讨论第106-109页
   ·种群资源开发第106页
   ·渔业资源管理措施第106-107页
   ·结论第107-109页
第四部分 三峡水利工程对鱼类资源的影响第109-143页
 第6章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上游鱼类资源的变动第109-129页
  1. 引言第10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09-110页
   ·样本采集第109-110页
   ·出现频率计算第110页
   ·优势度计算第110页
  3. 结果第110-126页
   ·特有鱼类出现频率第110-117页
   ·优势种和渔获物组成第117-126页
   ·日均单船捕捞量第126页
  4. 讨论第126-129页
 第7章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鱼类资源调查第129-143页
  1. 引言第129-13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30页
  3. 结果第130-139页
   ·渔获物组成第130-137页
     ·万州江段第130-134页
       ·种类组成第130页
       ·渔获物组成第130-134页
     ·涪陵江段第134-137页
       ·种类组成第134页
       ·渔获物组成第134-137页
   ·日均单船捕捞量第137-139页
  4. 讨论第139-143页
   ·三峡库区鱼类资源的变化第139页
   ·长江上游鱼类资源的保护第139-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69页
附录:在学期间完成论文目录第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政治合法性建设
下一篇:论合同法定解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