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 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钢-混凝土组合柱简介 | 第10-14页 |
| ·钢管混凝土柱的研究与应用 | 第10-12页 |
| ·型钢混凝土柱的研究与应用 | 第12-13页 |
| ·外包钢混凝土柱的研究与应用 | 第13-14页 |
| ·其它形式钢-混凝土组合柱的研究与应用 | 第14页 |
|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第2 章 钢管混凝土典型规程对基本参数要求的比较 | 第17-26页 |
| ·单位 | 第17页 |
| ·混凝土 | 第17-21页 |
| ·混凝土抗压强度 | 第17-19页 |
| ·混凝土强度范围规定 | 第19-21页 |
| ·钢材 | 第21-23页 |
| ·钢材的强度等级与屈服强度 | 第21页 |
| ·钢材的弹性模量 | 第21-22页 |
| ·钢管混凝土中钢材的强度取值范围规定 | 第22-23页 |
| ·组合截面的刚度 | 第23-25页 |
| ·轴压刚度 | 第23-24页 |
| ·弯曲刚度 | 第24-25页 |
| ·剪切刚度 | 第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 章 钢管混凝土典型规程构件承载力设计公式与比较分析 | 第26-43页 |
| ·各典型规程承载力计算公式的理论背景与出发点 | 第26-37页 |
| ·中国 JCJ01-89 规程 | 第26-27页 |
| ·中国CECS28:90 规程 | 第27-28页 |
| ·中国DL/T 5085-1999 规程 | 第28-30页 |
| ·中国福建省DBJ 13-51-2003 规程 | 第30-31页 |
| ·中国矩形 CEC5159-2004 规程 | 第31-32页 |
| ·美国 AISC-LRFD(99)规程 | 第32-33页 |
| ·欧洲 EC4 (94)规程 | 第33-35页 |
| ·日本 AIJ(97)规程 | 第35-37页 |
| ·各典型规程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对比分析 | 第37-42页 |
| ·各规程轴压构件承载力公式对比分析 | 第37-40页 |
| ·各规程压弯构件承载力公式对比分析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4 章 钢骨-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承载力有限元分析 | 第43-53页 |
| ·混凝土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 | 第43-46页 |
|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43-45页 |
| ·混凝土的破坏准则 | 第45-46页 |
| ·钢管壁和型钢本构关系 | 第46页 |
| ·试件与材料参数 | 第46-47页 |
| ·FEM 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 ·建立模型与划分网格 | 第47页 |
| ·边界条件及施加荷载 | 第47-48页 |
| ·模型求解 | 第48页 |
| ·计算结果比较与分析 | 第48-52页 |
| ·最大承载力比较 | 第48页 |
|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 第48-49页 |
| ·极限承载力状态受力机理分析 | 第49-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5 章 钢骨-钢管混凝土轴压柱承载力研究 | 第53-64页 |
| ·已有的钢骨-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承载力计算 | 第53-54页 |
| ·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计算公式 | 第53页 |
| ·基于钢管混凝土统一理论的计算公式 | 第53-54页 |
| ·钢骨-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建立 | 第54-60页 |
| ·基本假定与力学模型 | 第54-55页 |
| ·双剪统一强度理论 | 第55-56页 |
| ·钢骨-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建立 | 第56-59页 |
| ·轴压短柱承载力计算公式比较分析 | 第59-60页 |
| ·k 的反算值 | 第60页 |
| ·钢骨-钢管混凝土轴压长柱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建立 | 第60-62页 |
| ·轴压刚度计算公式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结论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