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 水稻分蘖发生与氮素吸收利用 | 第12-19页 |
·影响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的因素 | 第12-13页 |
·影响水稻群体分蘖成穗率的因素 | 第13-14页 |
·不同蘖位分蘖在高产栽培中的应用价值 | 第14-16页 |
·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氮素的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 第16-18页 |
·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18-19页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6页 |
第二章 每穴栽插苗数对机插水稻分蘖发生和成穗的影响 | 第26-3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6-27页 |
·试验设计 | 第26-27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27页 |
·群体茎蘖数与分蘖挂牌 | 第27页 |
·计算与分析方法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4页 |
·每穴栽插苗数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27-28页 |
·每穴不同栽插苗数对机插和手栽水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 第28页 |
·每穴栽插苗数对机插水稻群体茎蘖数、穗数的影响 | 第28页 |
·每穴栽插苗数对机插水稻各蘖位分蘖发生与成穗的影响 | 第28-31页 |
·机插水稻与手栽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的比较 | 第31-32页 |
·每穴栽插苗数对不同蘖位分蘖经济性状的影响 | 第32-34页 |
·每穴栽插苗数处理对机插水稻群体成穗率的影响 | 第34页 |
3 讨论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不同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 第37-4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7-39页 |
·试验设计 | 第37-38页 |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不同氮肥运筹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不同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群体吸氮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不同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第41页 |
·不同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氮素运转的影响 | 第41-42页 |
3 讨论 | 第42-43页 |
·不同氮肥运筹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42-43页 |
·不同氮肥运筹机插水稻氮素的转运特点 | 第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密度与氮肥运筹互作对机插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 第45-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试验设计 | 第45-46页 |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产量及其结构的测定(见第三章) | 第46页 |
·关于氮素利用的计算方法 | 第46页 |
·其它测定项目与方法(见第三章) | 第46-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不同密肥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47页 |
·不同密肥处理的产量和抽穗期的群体质量 | 第47-48页 |
·不同密肥处理总吸氮量和阶段性吸氮量 | 第48-49页 |
·不同密肥处理对机插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 第49-50页 |
3 讨论 | 第50-51页 |
·栽插苗数与机插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关系 | 第50页 |
·栽插苗数与肥料运筹互作与机插水稻氮素的吸收与利用的关系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第五章 不同产量水平机插水稻群体质量 | 第52-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试验设计 | 第52-53页 |
·试验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0页 |
·不同产量水平与总颖花数的关系 | 第53页 |
·不同产量水平的茎蘖动态的变化 | 第53-54页 |
·不同产量水平拔节期根冠比 | 第54-56页 |
·不同产量水平产量构成因素 | 第56-57页 |
·不同产量水平不同干物质积累的变化 | 第57页 |
·不同产量水平叶面积的动态变化 | 第57-60页 |
·不同产量水平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与收获指数 | 第60页 |
3 讨论 | 第60-63页 |
·关于机插水稻高产生产特点与群体质量 | 第60-61页 |
·叶、鞘干物质积累、转运与产量的关系 | 第61页 |
·关于机插水稻高产栽培的调控途径 | 第61页 |
·机插水稻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硕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