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及可能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可能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网络舆情传播与网络舆情监管 | 第15-23页 |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点 | 第15-19页 |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 | 第15-17页 |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 第17-19页 |
二、我国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及监管手段 | 第19-23页 |
(一)我国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 | 第19-21页 |
(二)我国网络舆情的监管手段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网络舆情监管的基本要素及正当性分析 | 第23-34页 |
一、网络舆情监管的基本要素 | 第23-26页 |
(一)网络舆情监管的主体 | 第23-24页 |
(二)网络舆情监管的客体 | 第24-25页 |
(三)网络舆情监管的内容 | 第25-26页 |
二、网络舆情监管的正当性分析 | 第26-34页 |
(一)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 第26-28页 |
(二)从法理的角度分析 | 第28-31页 |
(三)从舆情自身角度分析 | 第31-34页 |
第三章 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34-44页 |
一、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34-41页 |
(一)监管立法层级低、缺位滞后 | 第34-38页 |
(二)监管主体多头执法、职权交叉、机构混乱 | 第38页 |
(三)监管模式单一偏重行政式执法 | 第38-39页 |
(四)监管程序欠缺正当性和合法性 | 第39-41页 |
二、网络舆情监管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41-44页 |
(一)社会体制因循守旧 | 第41-42页 |
(二)行业机制追逐利益 | 第42页 |
(三)网民素质参差不齐 | 第42-44页 |
第四章 解决网络舆情监管问题的对策 | 第44-53页 |
一、解决我国网络舆情监管问题应坚持的原则 | 第44-46页 |
(一)立法明确性原则 | 第44页 |
(二)监管适度性原则 | 第44-45页 |
(三)合作监管原则 | 第45-46页 |
二、解决我国网络舆情监管问题的对策 | 第46-53页 |
(一)优化监管依据—构建完整的监管法律体系 | 第46-48页 |
(二)改造监管主体—成立专门机构、完善协调机制 | 第48-49页 |
(三)变革监管模式—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管并举 | 第49-51页 |
(四)完善监管程序—引入正当法律程序和救济机制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