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一、刑事证据证明力强度的概述 | 第14-23页 |
(一) 两个司法解释 | 第14-15页 |
(二) 刑事证据证明力强度的概念、特点 | 第15-22页 |
1、从诉讼阶段看 | 第15-16页 |
2、从诉讼实质看 | 第16-17页 |
3、从诉讼功能看 | 第17-19页 |
4、从证明对象看 | 第19-20页 |
5、从诉讼主体看 | 第20-22页 |
(三) 证明力强度和证据资格、证明力的区别 | 第22-23页 |
二、刑事证据证明力强度的价值 | 第23-24页 |
(一) 我国刑事证据证明力强度研究的现状及弊端 | 第23-24页 |
(二) 刑事证据证明力强度的价值 | 第24页 |
三、中外证明标准述评 | 第24-32页 |
(一) 证明标准的概述 | 第25-27页 |
1、证明标准的概念、特点、内容 | 第25-26页 |
2、证明标准和证明结果、证明目的区别 | 第26-27页 |
(二) 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述评 | 第27-30页 |
1、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2、评价 | 第28-29页 |
3、以证据的连贯性来表述证明标准 | 第29-30页 |
4、以客观真实作为证明标准的理论基础 | 第30页 |
(三) “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的述评 | 第30-31页 |
1、研究状况 | 第30-31页 |
2、评价 | 第31页 |
(四) 结论:证明标准的量化 | 第31-32页 |
四、刑事证据证明力强度规则的司法建议 | 第32-43页 |
(一) 关于《若干规定》第七十七条第(一)(二)(五)项的分析 | 第32-37页 |
1、物证的“高保真”是人们的共识 | 第33页 |
2、鉴定结论和勘验检查笔录的科技含量使人信服 | 第33-34页 |
3、公文书证、档案、经公证或登记的书证“不证自明” | 第34-35页 |
4、利害关系证人证言的扩展 | 第35-37页 |
(二) 直接证据的证明力未必大于间接证据 | 第37-39页 |
(三) 传来证据需要核对才具有最小的证明力 | 第39-40页 |
(四) 结论:司法建议及其量化 | 第40-43页 |
五、“证明力强度判断方法”对证明标准的贯彻 | 第43-49页 |
(一) 概念、特点、原则 | 第43-44页 |
(二) 步骤与公式 | 第44-45页 |
(三) “证明力强度判断方法”的应用 | 第45-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