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部分 概述 | 第11-16页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1 科普的界定及其发展 | 第11-13页 |
2 青少年的界定 | 第13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第二部分 生物科普教育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和研究意义 | 第16-29页 |
一 研究生物学科普教育理论基础的意义 | 第16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教育思想 | 第16-17页 |
三 生物学科普教育体现的当前教育新理念 | 第17-22页 |
1 终身教育 | 第17-18页 |
2 STS教育 | 第18-19页 |
3 科学教育 | 第19-20页 |
4 创新教育 | 第20-21页 |
5 研究性学习 | 第21-22页 |
四 课程与教学论在生物学科普教育中的应用 | 第22-29页 |
1 "做中学"与"活教育"理论 | 第22-23页 |
2 认知学习理论 | 第23-24页 |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4-25页 |
4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5-26页 |
5 合作学习与合作教育理论 | 第26-27页 |
6 掌握学习与服务学习理论 | 第27-29页 |
第三部分 生物科普教育的实践研究 | 第29-45页 |
一 研究目标的确定 | 第29页 |
二 研究方法的选用 | 第29页 |
三 研究方案的设计 | 第29-32页 |
1 问卷的设计 | 第29-31页 |
2 访谈提纲的设计 | 第31-32页 |
3 行动参与研究的设计 | 第32页 |
四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32-45页 |
1 问卷调查过程 | 第32-33页 |
2 问卷调查结果 | 第33-40页 |
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4 访谈调查结果 | 第41-45页 |
第四部分 生物科普教育的模式构建 | 第45-76页 |
一 生物科普教育的开展意义 | 第45页 |
二 生物科普教育的原则 | 第45-46页 |
三 生物科普教育的功能 | 第46-48页 |
四 生物科普教育的模式 | 第48-58页 |
1 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 第48-49页 |
2 模式的基本意义与基本特征 | 第49-58页 |
五 生物科普教育模式的类型构建 | 第58-76页 |
1 以自然体验为取向的生物科普教育模式 | 第59-63页 |
2 以问题解决为取向的生物科普教学模式 | 第63-69页 |
3 以生物学行为养成为取向的生物科普教育模式 | 第69-76页 |
第五部分 结论及反思 | 第76-78页 |
一 结论 | 第76页 |
二 反思 | 第76-78页 |
附录一 主题生物科普教育实录"走进花的世界,弘扬民族文化" | 第78-85页 |
附录二 主题生物科普教育实录"校园节能三十六计" | 第85-87页 |
附录三 主题生物科普教育实录"正确认识禽流感自觉提升科学观" | 第87-92页 |
附录四 访谈内容整理 | 第92-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