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袭警案件的现状分析 | 第11-21页 |
第一节 袭警案件的发案情况 | 第11-12页 |
第二节 袭警案件的类型 | 第12-14页 |
一、拒捕型 | 第12-13页 |
二、集体抗法型 | 第13页 |
三、报复型 | 第13页 |
四、酒后滋事型 | 第13-14页 |
五、挑战权威型 | 第14页 |
六、抢劫型 | 第14页 |
第三节 袭警案件的社会危害性 | 第14-15页 |
第四节 当前袭警案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 第15-17页 |
一、当前袭警案件的特点 | 第15-16页 |
二、袭警案件的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第五节 袭警案件的成因分析 | 第17-21页 |
一、当前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积聚,治安环境复杂 | 第18页 |
二、公民法制意识淡薄 | 第18页 |
三、舆论导向缺少对警察执法权威的宣传 | 第18-19页 |
四、公安队伍自身的原因 | 第19页 |
五、相关立法工作滞后,弱化了对暴力袭警行为的打击力度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袭警案件刑事立法和司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9页 |
第一节 警察防卫权急需得到刑法确立 | 第21-25页 |
一、我国警察防卫权的立法 | 第21-22页 |
二、警察防卫权和公民正当防卫权的关系 | 第22-24页 |
三、需要从刑法上确立警察防卫权 | 第24-25页 |
第二节 袭警犯罪以妨害公务罪处理的立法弊端 | 第25-29页 |
一、法律保护的范围太窄 | 第25页 |
二、立法规定不够严密 | 第25-26页 |
三、立法规定的处罚量刑偏轻 | 第26-27页 |
四、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解决袭警案件频发的刑法建议之一――从刑法上确立警察的防卫权 | 第29-35页 |
第一节 警察防卫权设立的重要意义 | 第29-30页 |
一、警察防卫权设立的最根本意义在于平衡公民权和警察权的合理行使 | 第29-30页 |
二、明确和设立警察防卫权对于社会公共秩序的保障和维护有着积极的意义 | 第30页 |
三、明确和设立警察防卫权对于维护警察个体的权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 第30页 |
第二节 刑法上如何设置警察防卫权 | 第30-35页 |
一、警察防卫权的国外立法例 | 第31-32页 |
二、警察防卫权的刑法立法建议 | 第32页 |
三、行使警察防卫权的条件 | 第32-33页 |
四、警察防卫权的限度原则 | 第33-35页 |
第四章 解决袭警案件频发的刑法建议之二――刑法增设袭警罪 | 第35-51页 |
第一节 设置袭警罪的必要性 | 第35-37页 |
一、恢复公共法律秩序及维护法律尊严的需要 | 第35页 |
二、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 | 第35-36页 |
三、这也是警察权性质所决定的 | 第36-37页 |
四、是对警察特殊身份保护的需要 | 第37页 |
第二节 对犯罪增设袭警罪理由的辩驳 | 第37-41页 |
一、现有罪名是否已足以惩处袭警案件 | 第37-38页 |
二、法理上是否科学 | 第38-40页 |
三、是否会导致警察权力的扩张和滥用 | 第40页 |
四、增设袭警罪就是保护警察的权益 | 第40-41页 |
五、警察的执法现状不适宜增设袭警罪 | 第41页 |
第三节 国外立法经验的借鉴与增设袭警罪的途径 | 第41-42页 |
第四节 袭警罪的立法构想 | 第42-45页 |
一、概念和特征 | 第42-44页 |
二、对袭警罪的处罚 | 第44-45页 |
第五节 袭警罪的犯罪构成 | 第45-51页 |
一、袭警罪的犯罪客体 | 第45-47页 |
二、袭警罪的客观方面 | 第47-48页 |
三、袭警罪的犯罪主体 | 第48-49页 |
四、袭警罪的主观要件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