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肺气虚与变应性鼻炎的免疫相关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缩略词表 | 第7-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实验研究 | 第10-4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0-11页 |
·实验动物 | 第10页 |
·试剂及药品 | 第10-1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1-14页 |
·分组及造模方法 | 第11页 |
·分组 | 第11页 |
·造模 | 第11页 |
·给药 | 第11-12页 |
·方法 | 第11-12页 |
·关于动物死亡的报告 | 第12页 |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12-14页 |
·一般情况观察 | 第12页 |
·皮肤被动免疫实验 | 第12页 |
·鼻分泌物pH值 | 第12-13页 |
·鼻中隔粘膜组织HE染色 | 第13页 |
·鼻中隔粘膜组织甲苯胺兰染色 | 第13页 |
·鼻中隔粘膜透射电镜下观察 | 第13页 |
·血清中IL-2的含量 | 第13页 |
·血清中IL-4的含量 | 第13-14页 |
·血清中IgE的含量 | 第14页 |
3 统计学处理 | 第14页 |
4 结果及其分析 | 第14-24页 |
·一般情况观察 | 第14-16页 |
·各组大鼠体重的比较 | 第15页 |
·鼻部症状评分 | 第15-16页 |
·PCA试验结果 | 第16-17页 |
·用药后各组大鼠鼻分泌物pH值的测定结果 | 第17-18页 |
·各组大鼠鼻粘膜组织HE染色情况 | 第18-19页 |
·鼻粘膜腺体增生病变程度 | 第18页 |
·鼻粘膜杯状细胞病变程度 | 第18-19页 |
·鼻粘膜嗜酸性粒细胞细胞病变程度 | 第19页 |
·各组大鼠肥大细胞数及脱颗粒数的情况 | 第19-20页 |
·各组大鼠鼻粘膜组织病理学透射电镜观察 | 第20-21页 |
·各组大鼠血清中IL-2含量的比较 | 第21-22页 |
·各组大鼠血清中IL-4含量的比较 | 第22-23页 |
·各组大鼠血清中IgE含量的比较 | 第23-24页 |
5 讨论 | 第24-42页 |
·关于动物模型 | 第24-26页 |
·关于实验动物的选择 | 第24页 |
·关于肺气虚模型的选择 | 第24-25页 |
·关于AR模型的选择 | 第25-26页 |
·关于方药的选择 | 第26-28页 |
·本方的立法处方依据 | 第27页 |
·中医药的免疫调节作用在本方中的应用 | 第27页 |
·本方主要中药的药理分析 | 第27-28页 |
·中医学对鼻鼽(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 第28-30页 |
·历代医家对鼻鼽的认识 | 第28-30页 |
·鼻鼽的辨证分型 | 第30页 |
·肺气虚和变应性鼻炎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理论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实验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现代医学对AR的认识 | 第32-34页 |
·AR的主要临床表现 | 第32-33页 |
·IgE在AR发病中的作用 | 第33-34页 |
·AR的西医治疗 | 第34页 |
·肺气虚对实验性AR大鼠的影晌 | 第34-42页 |
·肺气虚对实验性AR大鼠的一般情况影响 | 第34-35页 |
·肺气虚对实验性AR大鼠体重的影响 | 第34-35页 |
·肺气虚对实验性AR大鼠的鼻部症状影响 | 第35页 |
·肺气虚对实验性AR大鼠鼻分泌物PH值的影响 | 第35-36页 |
·肺气虚对实验性AR大鼠鼻粘膜病理变化的影响 | 第36页 |
·肺气虚对实验性AR大鼠鼻粘膜肥大细胞的影响 | 第36-37页 |
·肺气虚对实验性AR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37-42页 |
·肺气虚对实验性AR大鼠血清中IL-2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肺气虚对实验性AR大鼠血清中IL-4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肺气虚对实验性AR大鼠血清中IgE含量的影响 | 第40-42页 |
6 结论 | 第42-43页 |
7 问题与展望 | 第43-44页 |
·关于动物模型 | 第43页 |
·观察指标的选择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附:病理报告图 | 第50-53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