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大管电泳和一步法酶分析技术研究初探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9页
前言第9-11页
 一、开发大管电泳技术的必要性第9页
 二、开发一步法快速酶分析技术的必要性第9-10页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35页
   ·电泳概述第11-15页
     ·电泳发展历程第11-13页
     ·电泳的分类第13-15页
   ·高压柱电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第15-24页
     ·高压柱电泳分离的基本原理第15-16页
     ·双电层和电渗流第16-19页
     ·有效迁移速度第19-20页
     ·柱效第20页
     ·分离度第20-21页
     ·扩散第21-22页
     ·影响电泳分离的主要因素第22-24页
   ·电渗流及其控制电渗流的方法第24-29页
     ·改变缓冲溶液成分第24-26页
     ·改变毛细管内表面性质第26-29页
   ·焦耳热的消除第29-35页
     ·焦耳热第29-30页
     ·焦耳热的消除方法第30-35页
第二章 大管电泳的实验设计和工作原理第35-48页
   ·引言第35-36页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36-38页
     ·WE 系统组成第36-37页
     ·制冷系统的组成第37-38页
   ·大管内部制冷的原理第38-45页
     ·壳管换热器结构第38-39页
     ·冷却液流向的选择第39-41页
     ·总传热系数第41页
     ·内部制冷毛细管材料的选择第41-42页
     ·冷却介质的选择第42-43页
     ·分离通道的结构第43-44页
     ·大管电泳的散热面积与比表面积第44-45页
   ·检测部分第45-46页
   ·其它第46-47页
     ·缓冲液槽第46-47页
     ·进样方式的选择第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单根毛细管制冷大管电泳分离特性研究第48-67页
   ·引言第48页
   ·实验材料和设备第48-51页
   ·大管电泳有关特性的考察第51-65页
     ·载样量第51-52页
     ·焦耳热和壳管换热器第52-53页
     ·制冷效果评价第53-55页
     ·WE 系统的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第55页
     ·酸性化合物分离第55-63页
     ·碱性化合物分离第63-64页
     ·真实样品分离第64-65页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四章 多管内部制冷大管电泳系统第67-84页
   ·引言第67页
   ·实验材料和设备第67页
   ·分离特性的考察第67-82页
     ·载样量第68-69页
     ·壳管换热器和制冷效果评价第69-71页
     ·系统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的确定第71-72页
     ·酸性化合物分离第72-80页
     ·碱性化合物的分离第80-81页
     ·真实化合物的分离第81-82页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五章 大管电泳中组分转移的可行性探讨第84-89页
   ·引言第84页
   ·实验装置及操作步骤第84-87页
     ·实验装置第84-85页
     ·制作方法第85-86页
     ·操作步骤第86-87页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87-88页
   ·小结第88-89页
第六章 毛细管电泳中的快速酶分析技术第89-109页
   ·引言第89-90页
   ·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第90-95页
     ·测定方法第90-92页
     ·基础理论第92-95页
   ·实验部分第95-99页
     ·仪器和试剂第95-96页
     ·涂层柱的制备第96-97页
     ·实验过程第97-99页
   ·实验结果和计算第99-108页
     ·产物(pNP)标准曲线的测定第99-100页
     ·传统测定法第100-101页
     ·EMMA 实验和计算结果第101-106页
     ·影响快速酶分析的因素讨论第106-108页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七章 结论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3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23-125页
致谢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愈合时间下正畸微种植体稳定性的研究
下一篇:乙烯基聚硅氧烷口腔印模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