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第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分析与主要手段 | 第7-14页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分析 | 第7-11页 |
| ·从近期角度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 | 第7-8页 |
| ·从远期角度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 | 第8-9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终极的追求目标 | 第9-10页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些误区 | 第10-11页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手段 | 第11-14页 |
| ·以实际利益驱动——经济手段 | 第11-12页 |
| ·起决定作用的法律手段 | 第12页 |
| ·发挥传统的力量——道德手段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具有促进社会和谐作用的道德传统 | 第14-18页 |
| ·我国古代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的传统道德 | 第14-16页 |
| ·西方国家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要求 | 第16-17页 |
| ·马克思主义关于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阐述 | 第17-18页 |
| 第三章 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 第18-31页 |
| ·先进的道德与道德的公共性 | 第18-19页 |
| ·从道德的构成角度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 第19-25页 |
| ·商业道德基础 | 第19-21页 |
| ·政治道德基础 | 第21-23页 |
| ·公民道德基础 | 第23-25页 |
| ·从道德的作用对象角度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 第25-28页 |
| ·实现人与人和谐的道德基础 | 第25-26页 |
| ·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 | 第26-27页 |
|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德基础 | 第27-28页 |
| ·两种道德基础论述的辩证关系 | 第28-31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复杂性 | 第28页 |
| ·目的性决定了道德基础同时具有近期和远期的属性 | 第28-29页 |
| ·两个角度道德基础的辩证统一关系 | 第29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与道德基础的关系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完善过程 | 第31-39页 |
| ·道德资源论 | 第31-33页 |
| ·道德的资源属性 | 第31-32页 |
| ·我国的道德资源现状 | 第32-33页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谨慎地使用道德资源 | 第33页 |
| ·以法律作为完善道德基础的重要手段 | 第33-36页 |
| ·道德与法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 第34-35页 |
| ·道德最有效的作用手段是以法律为后盾 | 第35页 |
| ·法律手段是提高道德内化外化水平的有效方式 | 第35-36页 |
| ·完善道德基础的其它手段 | 第36-39页 |
| ·道德基础的自我完善过程 | 第36-37页 |
| ·以“无害”的要求对待某些旧有的道德传统 | 第37页 |
| ·保证集体主义道德的主导地位 | 第37-39页 |
| 结束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