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6页 |
一、我国目前研究无权处分行为效力的现状 | 第6-8页 |
二 不同的物权变动立法模式 | 第8-10页 |
(一) 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 | 第8-9页 |
(二) 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 | 第9-10页 |
(三) 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 | 第10页 |
三 我国对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 | 第10-13页 |
四 无权处分行为与无因管理、无权代理、当然无效行为 | 第13-14页 |
(一) 无权处分行为与无权代理 | 第13页 |
(二) 无权处分行为与无因管理 | 第13-14页 |
(三) 无权处分行为与当然无效行为 | 第14页 |
五 无权处分行为的法律结构 | 第14-17页 |
(一) 无权处分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14-16页 |
(二) 无权处分行为涉及的法律关系 | 第16-17页 |
六 从比较法的角度对无权处分行为效力的考察 | 第17-19页 |
(一) 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 | 第17-18页 |
(二) 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 | 第18页 |
(三) 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 | 第18-19页 |
七 对我国无权处分行为效力的立法规定的探讨 | 第19-29页 |
(一) 对三种学说的评述 | 第19-22页 |
(二) 对我国无权处分行为效力的认识 | 第22-29页 |
1、无权处分行为效力与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结果的区分原则 | 第22-24页 |
2、无权处分行为效力与善意取得制度 | 第24-28页 |
3、无权处分行为效力与瑕疵担保制度 | 第28-29页 |
八 对我国合同法第51 条规定的检讨与重新认定 | 第29-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36-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