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0-69页 |
| 综述一 西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概况 | 第11-50页 |
| 1.西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第11-16页 |
| ·病因 | 第11-13页 |
| ·发病机制 | 第13-14页 |
| ·病理 | 第14-15页 |
| ·临床表现 | 第15页 |
| ·诊断标准和临床分型 | 第15-16页 |
| 2.西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 | 第16-32页 |
| ·细胞免疫 | 第16-18页 |
| ·体液免疫 | 第18页 |
| ·细胞因子 | 第18-27页 |
| ·粘附分子 | 第27-29页 |
| ·细胞凋亡 | 第29-31页 |
| ·氧和氮反应代谢产物 | 第31-32页 |
| 3.西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药物治疗进展 | 第32-39页 |
| ·氨基水杨酸类药 | 第32-35页 |
| ·皮质类固醇类药 | 第35页 |
| ·免疫抑制剂 | 第35-36页 |
| ·免疫新疗法 | 第36-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50页 |
| 综述二 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概况 | 第50-69页 |
| 1 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第50-55页 |
| ·中医学的UC病名 | 第50页 |
| ·中医学的UC病因病机 | 第50-54页 |
| ·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论治 | 第54-55页 |
| 2.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进展 | 第55-62页 |
| ·中药口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 第56-58页 |
| ·中药直肠给药疗法 | 第58-59页 |
| ·中药内服与灌肠并用治疗 | 第59-60页 |
| ·中药脐疗法 | 第60页 |
| ·中医针灸疗法 | 第60-61页 |
| ·中医推拿疗法 | 第61-62页 |
| ·中医气功疗法 | 第62页 |
| 3.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实验研究 | 第62-64页 |
| ·调节免疫功能 | 第62-63页 |
| ·保护肠粘膜 | 第63页 |
| ·纠正结肠动力紊乱 | 第63-64页 |
| 4.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存问题及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下篇 临床研究 | 第69-90页 |
| 资料与方法 | 第70-78页 |
| 1.诊断标准 | 第70-71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70-71页 |
|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71页 |
| 2.病例选择 | 第71-74页 |
| ·纳入标准 | 第71页 |
| ·排除标准 | 第71页 |
| ·病例来源 | 第71-72页 |
| ·症状及实验室检查 | 第72页 |
| ·纤维结肠镜检查 | 第72页 |
| ·病例分组 | 第72页 |
| ·病例入选情况及基线分析 | 第72-74页 |
| 3.试验设计和方法 | 第74页 |
| ·试验方法 | 第74页 |
| ·处方设计 | 第74页 |
| ·试验药物及服药方法 | 第74页 |
| 4.疗效性指标观察 | 第74-75页 |
| ·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观察 | 第74页 |
| ·结肠镜肠粘膜像的观察 | 第74-75页 |
| ·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治疗前后的变化 | 第75页 |
| ·病人血常规及大便常规治疗前后的变化 | 第75页 |
| 5.疗效判定 | 第75-77页 |
| ·综合疗效评价标准 | 第75页 |
| ·粘膜病变疗效评定标准 | 第75-76页 |
|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第76-77页 |
| ·主症疗效判定 | 第77页 |
| 6.统计分析 | 第77-7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8-83页 |
| 1.两组治疗前后证候学改变情况 | 第78页 |
| 2.总疗效比较 | 第78-79页 |
| 3.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第79页 |
| 4.治疗前后肠粘膜变化 | 第79-80页 |
| 5.两组药物对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的影响 | 第80-81页 |
| 6.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的变化 | 第81页 |
| 7.两组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 第81-83页 |
| 讨论 | 第83-90页 |
| 1.黄芩汤古代和现代研究 | 第83-87页 |
| ·历代医家对黄芩汤的认识 | 第83-85页 |
| ·黄芩汤现代研究 | 第85-87页 |
| 2.导师傅延龄教授对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学术思想 | 第87-88页 |
| 3.黄芩汤的临床疗效评价 | 第88页 |
| 4.黄芩汤的作用机制探讨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 结论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个人简历 | 第94-95页 |
| 附录 | 第95-104页 |
| 附录1:病理照片 | 第95-97页 |
| 1 中药组治疗前后病理照片 | 第95-96页 |
| 2 对照组治疗前后病理照片 | 第96-97页 |
| 附录2:结肠镜照片 | 第97-99页 |
| 1 中药组治疗前后结肠镜照片 | 第97-98页 |
| 2 对照组治疗前后结肠镜照片 | 第98-99页 |
| 附录3:表目录 | 第99-100页 |
| 附录4: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第100-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