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网络数据的存储及内容监控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6-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6-8页 |
| ·本文研究工作的意义 | 第8-9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9页 |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9-10页 |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高速数据的负载均衡 | 第11-21页 |
| ·概述 | 第11-13页 |
| ·系统模块组成 | 第11-12页 |
| ·负载均衡系统架构 | 第12-13页 |
| ·分流粒度选择及其实现 | 第13-16页 |
| ·基于TCP 连接的分流 | 第13-14页 |
| ·基于应用会话的分流 | 第14-15页 |
| ·连接信息生存期控制策略 | 第15-16页 |
| ·Hash 散列的实现 | 第16页 |
| ·负载均衡引擎 | 第16-20页 |
| ·负载均衡策略的设计 | 第16-18页 |
| ·负载均衡引擎的实现 | 第18-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网络数据的捕获 | 第21-29页 |
| ·网络数据捕获原理 | 第21-22页 |
| ·以太网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 ·网络数据捕获器 | 第22页 |
| ·主要的数据捕获技术 | 第22-25页 |
| ·基于DLPI 的数据捕获 | 第22-23页 |
| ·基于SOCK_PACKET 的数据捕获 | 第23页 |
| ·基于BPF 的数据捕获 | 第23-24页 |
| ·基于“零拷贝”的数据捕获 | 第24-25页 |
| ·基于libpcap 数据捕获技术的改进 | 第25-28页 |
| ·Libpcap 内部流程的改进 | 第25-27页 |
| ·内核空间与用户空间缓存的调整 | 第27页 |
| ·I/O 读写缓冲区的设置 | 第27-28页 |
| ·捕获数据的存储策略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网络数据的存储及访问控制 | 第29-38页 |
| ·概述 | 第29-30页 |
| ·存储层的设计 | 第30-33页 |
| ·数据存储结构 | 第31-32页 |
| ·日志文件结构 | 第32-33页 |
| ·访问层的设计 | 第33-34页 |
| ·同步控制机制的实现 | 第34-36页 |
| ·基于“文件锁”的同步控制 | 第34-36页 |
| ·同步控制模块的构成 | 第36页 |
| ·日志管理模块的实现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五章 网络数据内容的还原与分析 | 第38-65页 |
| ·概述 | 第38-39页 |
| ·TCP/IP 协议的还原 | 第39-41页 |
| ·TCP/IP 数据包重组 | 第39-40页 |
| ·对libnids 的改进 | 第40-41页 |
| ·应用协议还原 | 第41-60页 |
| ·整体框架 | 第41-44页 |
| ·电子邮件的还原 | 第44-56页 |
| ·http 协议的还原 | 第56-60页 |
| ·文本内容分析 | 第60-64页 |
| ·文本分析技术 | 第60-61页 |
| ·内容检索算法的实现 | 第61-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结论 | 第65-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个人简历 | 第71-72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