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20页 |
| ·樟子松研究概述 | 第9-14页 |
| ·樟子松概述 | 第9-12页 |
| ·樟子松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樟子松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 ·分子生态学进展 | 第14-20页 |
| ·种群生物学中分子生物学标记的选择 | 第14-15页 |
| ·分子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 ·分子生态学研究中分子标记技术的选择 | 第16-18页 |
| ·选择分子标记技术的标准 | 第18页 |
| ·ISSR及同类技术的比较与评价 | 第18-20页 |
| 2 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课题背景 | 第20-22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樟子松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 | 第20-21页 |
| ·樟子松天然群体的遗传变异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 第21页 |
| ·课题背景 | 第21-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21页 |
| ·总体设计 | 第21页 |
| ·应用前景 | 第21-22页 |
| 3 研究地点的自然概况 | 第22-25页 |
| ·地质 | 第22页 |
| ·土壤 | 第22页 |
| ·气候 | 第22-24页 |
| ·植被 | 第24-25页 |
| 4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25-33页 |
| ·试验材料及仪器 | 第25-27页 |
| ·植物材料 | 第25-26页 |
|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 ·试验及分析方法 | 第27-33页 |
| ·样品总DNA的提取 | 第27-29页 |
| ·ISSR-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 第29页 |
| ·ISSR-PCR引物筛选及PCR产物的检测 | 第29-30页 |
| ·随机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30页 |
| ·ISSR谱带的记录 | 第30页 |
| ·ISSR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30页 |
| ·本研究中应用到的遗传参数 | 第30-33页 |
| 5 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 ·生态因子的选择 | 第33页 |
| ·海拔与天然山地樟子松遗传多样性的关系 | 第33-35页 |
| ·不同海拔条件下多态位点的分析 | 第33-34页 |
| ·不同海拔条件下樟子松遗传多样性水平的分析 | 第34页 |
| ·不同海拔条件下樟子松遗传分化的研究 | 第34页 |
| ·不同海拔条件下樟子松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的研究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页 |
| ·纬度与天然山地樟子松遗传多样性的关系 | 第35-37页 |
| ·不同纬度条件下多态位点的分析 | 第35页 |
| ·不同纬度条件下樟子松遗传多样性水平的分析 | 第35-36页 |
| ·不同纬度条件下樟子松遗传分化的研究 | 第36页 |
| ·不同纬度条件下樟子松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的研究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页 |
| ·不同群落类型与天然山地樟子松遗传多样性的关系 | 第37-39页 |
| ·不同群落类型条件下多态位点的分析 | 第37页 |
| ·不同群落类型樟子松遗传多样性水平的分析 | 第37-38页 |
| ·不同群落类型樟子松遗传分化的研究 | 第38页 |
| ·不同群落类型樟子松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的研究 | 第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6 讨论 | 第39-47页 |
| ·取样策略 | 第39页 |
| ·植物DNA提取中的注意事项 | 第39页 |
| ·ISSR-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39-42页 |
| ·PCR仪的影响 | 第40页 |
| ·DNA模板的影响 | 第40-41页 |
| ·Mg~(2+)浓度的影响 | 第41页 |
| ·dNTP的影响 | 第41页 |
| ·TaqDNA聚合酶 | 第41-42页 |
| ·引物浓度的影响 | 第42页 |
| ·循环次数影响 | 第42页 |
| ·引物筛选 | 第42页 |
| ·樟子松自然种群遗传学研究 | 第42-44页 |
| ·ISSR在评价樟子松遗传多样性中的有效性 | 第42-43页 |
| ·不同标记对樟子松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第43页 |
| ·樟子松与其它物种遗传变异的比较 | 第43-44页 |
| ·遗传距离与地理分布关系 | 第44页 |
| ·樟子松自然种群的分子生态学研究 | 第44-45页 |
| ·樟子松自然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 第44页 |
| ·樟子松自然种群遗传分化程度的分析 | 第44-45页 |
| ·遗传变异与主要生态因子的关系 | 第45页 |
| ·樟子松的保护生物学意义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 附录 | 第55-5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59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