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6页 |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 | 第10页 |
·本内容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页 |
·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韩非子德育思想的时代背景 | 第16-22页 |
·社会背景 | 第16-18页 |
·社会经济状态的变化 | 第16-17页 |
·社会政治状况的变化 | 第17-18页 |
·思想背景 | 第18-22页 |
·儒家孔孟的人性思想 | 第18页 |
·道家老庄的人性思想 | 第18-19页 |
·墨家墨子的人性思想 | 第19-20页 |
·法家代表人物的人性思想 | 第20-22页 |
第三章 韩非子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22-31页 |
·自利自为的人性假设 | 第22-25页 |
·韩非子人性假设的内容 | 第22-24页 |
·对韩非子人性假设的评价 | 第24-25页 |
·韩非子的自然道德观 | 第25-28页 |
·韩非子对传统道德观的批判 | 第25-26页 |
·韩非子道德观的矛盾性 | 第26-28页 |
·韩非子的功利主义思想 | 第28-31页 |
·对先秦诸家义利关系的介绍 | 第28页 |
·法家通过建功立业实现功利主义 | 第28-29页 |
·韩非子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 第29-31页 |
第四章 韩非子德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 第31-39页 |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德育思想 | 第31-33页 |
·韩非子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31-32页 |
·韩非子对儒家道德教育方式的批判 | 第32-33页 |
·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德育观点的评价 | 第33页 |
·立足于法治的德育管理思想 | 第33-37页 |
·韩非子的德育管理观点自为与无为 | 第33-34页 |
·韩非子德育思想中的服从观点 | 第34-36页 |
·韩非子“治吏不治民”的德育观点 | 第36页 |
·韩非子德育思想中的自我管理与法治管理相结合的观点 | 第36-37页 |
·韩非子德育思想中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 第37-39页 |
第五章 韩非子德育思想的现实理论启示 | 第39-48页 |
·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 第39-41页 |
·正确认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坚持德法并重 | 第41-44页 |
·发挥传统道德教育,培育理想人格 | 第42-43页 |
·加强法治制度教育,建构和谐的德育环境 | 第43-44页 |
·特殊群体的德育工作 | 第44-48页 |
·加强政府官员的道德和法治教育 | 第45-46页 |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群体的德育工作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