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缩略语表 | 第13-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39页 |
·芸苔属植物开花时间和光周期敏感性的研究 | 第14-17页 |
·植物数量性状定位 | 第17-25页 |
·定位群体的种类 | 第17-18页 |
·暂时性分离群体 | 第17-18页 |
·永久性分离群体 | 第18页 |
·次级群体 | 第18页 |
·分子标记的种类 | 第18-20页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0-21页 |
·QTL定位的原理 | 第21页 |
·QTL定位的方法 | 第21-24页 |
·单标记法 | 第22页 |
·区间作图法 | 第22-23页 |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23页 |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23页 |
·其他QTL定位方法 | 第23-24页 |
·作物数量性状QTL定位重要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分子标记在油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25-31页 |
·油菜遗传连锁图谱的发展 | 第25-26页 |
·油菜重要性状的数量遗传研究 | 第26-31页 |
·QTL与环境互作 | 第31页 |
·数量性状的育种策略 | 第31-33页 |
·基因聚合 | 第31-32页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32页 |
·QTL的基因克隆 | 第32-33页 |
·QTL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 第33-34页 |
·不精确性和不稳定性 | 第33-34页 |
·QTL定位与育种实践脱节 | 第34页 |
·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分离分析 | 第34-36页 |
·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的概念 | 第34-35页 |
·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的统计分析 | 第35页 |
·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研究进展 | 第35-36页 |
·油菜小孢子培养 | 第36-38页 |
·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 | 第36-37页 |
·小孢子培养在油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37-38页 |
·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37页 |
·在分子标记和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 第37页 |
·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 第37-38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创新之处 | 第38-39页 |
2. 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构建DH群体 | 第39-47页 |
·前言 | 第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材料 | 第39页 |
·培养方法 | 第39-40页 |
·试验处理 | 第40-41页 |
·不同取样时间对出胚率的影响 | 第40页 |
·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对加倍效率的影响 | 第40页 |
·不同预培养时间对加倍效率的影响 | 第40页 |
·不同预培养温度对加倍效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有效胚统计与植株倍性鉴定 | 第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不同基因型材料出胚率的比较 | 第41页 |
·不同取样时间的出胚率比较 | 第41-42页 |
·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对加倍效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不同预处理时间加倍效率的比较 | 第43页 |
·不同预培养温度加倍效率的比较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7页 |
·供体材料基因型 | 第44-45页 |
·取样时间和温度 | 第45页 |
·秋水仙素浓度 | 第45-46页 |
·小孢子培养技术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46-47页 |
3. 开花时间和光周期敏感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 第47-62页 |
·前言 | 第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材料 | 第47页 |
·方法 | 第47-50页 |
·田间试验 | 第47页 |
·开花时间调查 | 第47-48页 |
·次数分布与方差分析 | 第48页 |
·遗传分析 | 第48-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9页 |
·亲本与DH群体的性状描述 | 第50页 |
·次数分布 | 第50-51页 |
·方差分析 | 第51-53页 |
·开花时间和光周期敏感指数最优遗传模型 | 第53-56页 |
·遗传参数估计 | 第56-59页 |
·讨论 | 第59-62页 |
·开花时间和光周期敏感性的遗传规律 | 第59页 |
·超亲现象 | 第59-60页 |
·DH系开花时间变异 | 第60页 |
·数量性状的分级分类 | 第60-61页 |
·温度对开花时间的影响 | 第61-62页 |
4. 甘蓝型油菜开花时间和光周期敏感性的QTL分析 | 第62-78页 |
·前言 | 第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8页 |
·材料 | 第62页 |
·方法 | 第62-68页 |
·田间试验 | 第62页 |
·开花时间调查 | 第62-63页 |
·DNA抽提及纯化 | 第63页 |
·标记分析 | 第63-67页 |
·分子数据统计、标记命名和QTL命名 | 第67页 |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第67-68页 |
·QTL定位和效应分析 | 第6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8-75页 |
·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68-70页 |
·分子标记的多态性 | 第68-70页 |
·标记偏分离分析 | 第70页 |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第70页 |
·QTL分析 | 第70-75页 |
·开花时间的QTL分析 | 第70-71页 |
·光周期敏感性的QTL分析 | 第71-75页 |
·讨论 | 第75-78页 |
·开花时间和光周期敏感性的QTL定位 | 第75页 |
·标记偏分离与QTL定位结果的可靠性 | 第75-76页 |
·上位互作效应和QTL与环境互作效应(QEs) | 第76-77页 |
·本研究结果的育种策略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99页 |
附录 | 第99-101页 |
作者简历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