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言 | 第12-2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西部特殊地貌景观区 | 第13-14页 |
| ·适合西部特殊地貌景观区的地球物理方法 | 第14-18页 |
| ·大地电磁测深法(MT法) | 第14-15页 |
|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法) | 第15页 |
| ·瞬变大地电磁法(TEM法) | 第15-16页 |
| ·EH-4电导率成像法(EH4法) | 第16页 |
| ·双频激电法(DFIP法) | 第16-17页 |
| ·幅频激电法(MFIP法) | 第17页 |
| ·时间域激电法(TDIP法) | 第17-18页 |
| ·本文内容和结构 | 第18-20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激发极化法原理 | 第21-32页 |
| ·激发极化现象 | 第21-22页 |
| ·激发极化法的基础——岩、矿石激发极化机理 | 第22-24页 |
| ·电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机理 | 第22-23页 |
| ·离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机理 | 第23-24页 |
| ·激发极化法的基础:岩、矿石激发极化机理 | 第24-29页 |
| ·面极化特性 | 第24-27页 |
| ·体极化特性 | 第27-29页 |
| ·影响岩、矿石极化率的因素 | 第29页 |
| ·交变电流场中岩(矿)石的激发极化特性 | 第29-32页 |
| ·交变电流场中岩(矿)石的激发极化现象 | 第29-30页 |
| ·描述交流激发极化效应的参数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双频道激电观测方法及其特点 | 第32-63页 |
| ·频率域激电的观测方案 | 第32-38页 |
| ·变频观测方案 | 第32-33页 |
| ·奇次谐波方案 | 第33-34页 |
| ·双频道观测方案 | 第34-37页 |
| ·伪随机信号方案 | 第37页 |
| ·伪随机三频相对相位区分异常源性质 | 第37-38页 |
| ·双频道激电的电流波形 | 第38-46页 |
| ·双频电流波形 | 第39-42页 |
| ·双频电流变化对视幅频率的影响 | 第42-46页 |
| ·双频道激电法的观测异常 | 第46-51页 |
| ·理论计算 | 第46-50页 |
| ·模拟实验结果和野外实测曲线对比 | 第50-51页 |
| ·双频激电的抗干扰能力 | 第51-55页 |
| ·双频激电法的特点 | 第55-63页 |
| 第四章 西部特殊地貌景观区双频激电法应用研究 | 第63-99页 |
| ·祁连山地区 | 第63-78页 |
| ·祁连山实验区地理概况 | 第63页 |
| ·祁连山实验区地质概况 | 第63-66页 |
| ·祁连山实验区地球物理特征 | 第66-67页 |
| ·祁连山实验区应用方法技术 | 第67-70页 |
| ·祁连山实验成果 | 第70-77页 |
| ·祁连山实验成果与总结 | 第77-78页 |
| ·广西岩溶峰林地区实验研究 | 第78-96页 |
| ·广西岩溶峰林实验区地理概况 | 第78-81页 |
| ·广西岩溶峰林区域地质概况 | 第81-84页 |
| ·广西岩溶峰林区域地球物理概况 | 第84-86页 |
| ·广西岩溶峰林实验方法技术 | 第86-87页 |
| ·广西岩溶峰林实验成果 | 第87-96页 |
| ·广西岩溶峰林地区实验小结 | 第96页 |
| ·双频激电法在特殊地貌景观实验区的应用总结 | 第96-99页 |
| 第五章 激发极化法数据处理解释系统 | 第99-125页 |
|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 第99-100页 |
| ·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 | 第100页 |
| ·稳定电流场的变分问题 | 第100-101页 |
| ·区域离散化 | 第101-102页 |
| ·线性插值 | 第102-103页 |
| ·线性方程组解法 | 第103页 |
| ·有限元法 | 第103-104页 |
| ·有限元法的特点和优点 | 第103-104页 |
| ·有限元程序流程图 | 第104页 |
| ·软件界面设计 | 第104-108页 |
| ·友好用户界面设计 | 第104-106页 |
| ·用VC设计数据输入输出界面及欢迎界面 | 第106-108页 |
| ·三角剖分的设计及实现 | 第108-110页 |
| ·各种变量的定义 | 第108页 |
| ·三角单元的定义与计算 | 第108-110页 |
| ·正演计算实例 | 第110-115页 |
| ·正演模型 | 第110-112页 |
| ·正演计算结果 | 第112-115页 |
| ·软件系统中的核心模块计算程序 | 第115-121页 |
| ·高斯求解程序 | 第115-118页 |
| ·单元计算程序 | 第118-121页 |
| ·二维正反演实例 | 第121-125页 |
| 第六章 适合西部特殊地貌景观区双频激电仪研制与改进 | 第125-139页 |
| ·原有SQ系列双频激电仪设计 | 第125-130页 |
| ·仪器的工作原理 | 第125页 |
| ·发送机的工作原理 | 第125-127页 |
| ·接收机的工作原理 | 第127-130页 |
| ·原有SQ系列双频激电仪在西部特殊地貌区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130页 |
| ·新型SQ-3B双频激电仪针对西部特殊地貌进行的优化 | 第130-133页 |
| ·中央处理单元优化 | 第130-131页 |
| ·逻辑转换单元优化 | 第131页 |
| ·电源单元优化 | 第131页 |
| ·数据存储单元优化 | 第131-132页 |
| ·高级语言编程 | 第132页 |
| ·发送机的逆变单元优化 | 第132-133页 |
| ·新型SQ-3B双频激电仪的设计 | 第133-138页 |
| ·仪器的总体设计 | 第133-135页 |
| ·仪器设计的主要技术指标 | 第135-138页 |
| ·SQ-3B双频激电仪进行的实验和测试数据 | 第138-139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139-143页 |
|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9-140页 |
| ·后续应开展的研究工作 | 第140-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3-149页 |
| 致谢 | 第149-1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50-153页 |
| 1.发表的论文 | 第150-151页 |
| 2.出版的专著 | 第151页 |
| 3.获得的奖励 | 第151-152页 |
| 4.专利情况 | 第152页 |
| 5.科研项目情况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