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及文章的逻辑结构 | 第10-11页 |
| ·文章研究的重点和有待改进之处 | 第11-12页 |
| ·文章研究的重点 | 第11页 |
| ·文章有待改进之处 | 第11-12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 ·区域自主创新的内涵和外延 | 第12-13页 |
| ·区域自主创新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 第13页 |
| ·区域自主创新的演化来源 | 第13页 |
| ·区域自主创新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来源和定义 | 第13-15页 |
| ·区域创新系统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国内自主创新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 ·国家(区域)层面自主创新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企业层面自主创新研究 | 第18-20页 |
| ·对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 | 第20-21页 |
| ·长江三角洲区域自主创新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长江三角洲区域自主创新的发展趋势 | 第22-24页 |
| ·现阶段存在的创新模式 | 第22页 |
| ·长三角区域自主创新的发展趋势 | 第22-24页 |
| 第3章 长三角区域自主创新现状分析 | 第24-32页 |
| ·长三角区域自主创新的经济环境 | 第24-25页 |
| ·长三角区域自主创新投入情况 | 第25-27页 |
| ·长三洲区域自主创新产出现状 | 第27-30页 |
| ·上海高新技术产业 | 第28-29页 |
| ·江苏沿江8 市高新技术产业 | 第29页 |
| ·浙江环杭州湾7 市高新技术产业 | 第29-30页 |
| ·长三角区域自主创新投入产出模型 | 第30-32页 |
| 第4章 长三角区域自主创新因素分析 | 第32-41页 |
| ·自主创新主体和创新因素 | 第32页 |
| ·长三角区域自主创新因素 | 第32-35页 |
| ·企业掌控的自主创新因素 | 第33页 |
| ·政府掌控的自主创新因素 | 第33-34页 |
| ·科研机构掌控的自主创新因素 | 第34页 |
| ·综合自主创新因素 | 第34-35页 |
| ·用于调整的自主创新因素 | 第35页 |
| ·长三角区域自主创新因素的筛选 | 第35-41页 |
| ·GEM 模型 | 第35-36页 |
| ·自主创新因素的筛选方法 | 第36页 |
| ·长三角区域自主创新因素的筛选结果 | 第36-41页 |
| 第5章 长三角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 第41-52页 |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1-42页 |
| ·评价的方法 | 第42-45页 |
| ·基础指标的处理 | 第42-43页 |
| ·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得分的计算方法 | 第43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3-45页 |
| ·长三角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得分 | 第45-50页 |
| ·长三角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情况 | 第45-47页 |
| ·子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得分的解释 | 第47-50页 |
| ·创新要素对自主创新的作用途径 | 第50-52页 |
| ·知识创造对自主创新的作用途径 | 第50-51页 |
| ·创新环境对自主创新的作用途径 | 第51页 |
| ·企业对自主创新的作用途径 | 第51-52页 |
| 第6章 提高长三角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 第52-55页 |
| (1)长三角自主创新模式的选择 | 第52页 |
| (2)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 第52-53页 |
| (3)培育和壮大拥有自主核心关键技术的战略产业 | 第53页 |
| (4)促进创新资源的共享和创新主体的合作 | 第53页 |
| (5)构建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 | 第53-54页 |
| (6)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环境 | 第54页 |
| (7)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人才培养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