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部分 反垄断法基本理论 | 第7-15页 |
一、反垄断法的性质与目标 | 第7-8页 |
二、反垄断法规制的内容 | 第8-10页 |
(一) 禁止垄断协议 | 第8-9页 |
(二) 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 第9-10页 |
(三) 控制企业合并 | 第10页 |
三、反垄断法的作用 | 第10-15页 |
(一) 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 第10-11页 |
(二) 贯彻经济政策、调节产业发展 | 第11-12页 |
(三) 保护企业的自由竞争 | 第12页 |
(四)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福利 | 第12-13页 |
(五) 实现经济民主 | 第13页 |
(六) 打击行政垄断 | 第13-15页 |
第二部分 美国和欧盟反垄断法的评析与借鉴 | 第15-23页 |
一、美国的反托拉斯法 | 第15-18页 |
(一) 立法体系 | 第15-16页 |
(二) 执行体制 | 第16-17页 |
(三) 规制范围 | 第17-18页 |
二、欧盟的竞争法 | 第18-20页 |
(一) 法律结构 | 第18页 |
(二) 实施机构 | 第18-19页 |
(三) 基本内容 | 第19-20页 |
三、借鉴 | 第20-23页 |
第三部分 我国反垄断立法现状 | 第23-29页 |
一、我国目前与反垄断有关的立法 | 第23-26页 |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 第24页 |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 | 第24-25页 |
(三) 其他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 第25-26页 |
二、我国现行与反垄断有关的立法的不足 | 第26-29页 |
(一) 现行的反垄断立法体系零乱,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 第26页 |
(二) 对行政性垄断行为和法律责任规定缺乏力度 | 第26-27页 |
(三) 缺乏独立的和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关 | 第27-29页 |
第四部分 对我国反垄断立法的思考 | 第29-46页 |
一、我国反垄断立法的垄断控制模式的选择 | 第29-31页 |
(一) 经济发展状况决定我国应淡化对垄断状态的规制,强化对垄断行为的规制 | 第30页 |
(二) 过分强调结构主义不利于有效竞争 | 第30-31页 |
(三)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决定我国应以行为主义为取向控制垄断 | 第31页 |
二、应重点打击行政垄断 | 第31-39页 |
(一) 行政垄断的表现形式 | 第32-33页 |
(二) 行政垄断的危害性 | 第33-35页 |
(三) 对行政垄断的规制 | 第35-39页 |
三、我国反垄断法规制的对象应包括可竞争性的自然垄断 | 第39-40页 |
四、反垄断执法机构应为独立、权威的单一机构 | 第40-42页 |
(一) 机构设置应考虑的因素 | 第40-42页 |
(二) 对我国反垄断法执行机构设置的设想 | 第42页 |
五、《反垄断法》应明确私人诉讼制度 | 第42-46页 |
(一) 私人诉讼存在的必要性 | 第43-44页 |
(二) 关于行政前置程序的必要性分析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