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4页 |
第一部分 我国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分析 | 第14-25页 |
一、德育价值取向偏颇,对德育的基础性与渐进性的关系处理不当 | 第14-17页 |
(一) 德育价值取向偏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 第14-16页 |
(二) 对德育的基础性与渐进性的关系处理不当,影响了德育的内在效果 | 第16-17页 |
二、德育过分“功利化”、“成人化”,忽视了儿童的道德自觉性和道德的发展性 | 第17-19页 |
三、德育定位不准,忽视了德育的整体性、实践性和生活性 | 第19-22页 |
(一) 德育定位不准,忽视了德育的整体性 | 第19-20页 |
(二) 忽视了德育的实践性和生活性 | 第20-22页 |
四、德育课程内容陈旧、目标缺乏层次性、途径方法单一化 | 第22-25页 |
(一) 德育课程内容陈旧 | 第22页 |
(二) 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 | 第22-23页 |
(三) 德育途径方法单一化 | 第23-25页 |
第二部分 加强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 第25-51页 |
一、加强德育的基础性,将传承基本道德规范与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统一起来 | 第25-26页 |
二、提高学生的道德自觉性,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的转变 | 第26-28页 |
三、突出德育的整体性,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中小学德育网络,实现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的转变 | 第28-34页 |
四、突出德育的生活性、实践性,实现由单向式德育向双向互动式德育的转变 | 第34-38页 |
五、树立正确的德育层次观、序列观,构建新的德育课程体系 | 第38-44页 |
(一) 树立正确的德育层次观、序列观 | 第38-39页 |
(二) 改革德育内容,努力构建反映时代精神的、符合学生兴趣需要的德育课程体系 | 第39-44页 |
六、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改革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 第44-51页 |
注释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