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调气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
|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临床研究 | 第9-15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 ·诊断标准 | 第9页 |
| ·病例选择 | 第9-10页 |
| ·病例来源 | 第10页 |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0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分组方法 | 第10页 |
| ·治疗方法 | 第10-11页 |
| ·观测指标 | 第11-12页 |
| ·统计方法 | 第12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12-15页 |
| ·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 | 第12页 |
| ·日常生活能力检查 | 第12-13页 |
| ·痴呆程度判定 | 第13页 |
| ·临床疗效比较 | 第13页 |
| ·血流变学结果比较 | 第13-14页 |
| ·脑血流流速结果比较 | 第14-15页 |
| 实验研究 | 第15-21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5-18页 |
| ·实验动物和分组 | 第15页 |
| ·主要药及来源 | 第15页 |
| ·主要仪器 | 第15页 |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15-16页 |
| ·实验方法 | 第16-18页 |
| 2 实验数据与统计处理 | 第18页 |
| 3 结果 | 第18-19页 |
| ·针刺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测试 | 第18页 |
| ·脑组织IGF-I表达的比较 | 第18-19页 |
| ·脑组织IGF-IR表达的比较 | 第19页 |
| 4 结论 | 第19-21页 |
| 讨论 | 第21-36页 |
| 1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 第21-27页 |
| ·古今医家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 第21页 |
| ·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 | 第21-22页 |
| ·针灸、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进展 | 第22-24页 |
|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有关生化机制的研究 | 第24-25页 |
| ·气街理论 | 第25-27页 |
| 2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 第27-29页 |
| ·血管性痴呆的概念与分类及发病部位 | 第27-28页 |
| ·血管性痴呆的神经生化机制 | 第28-29页 |
| 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 第29-32页 |
| 4 临床疗效和试验结果分析 | 第32-35页 |
| ·简易智能状态检查结果 | 第32页 |
| ·日常生活能力检查 | 第32-33页 |
| ·痴呆程度判定结果 | 第33页 |
| ·临床疗效比较 | 第33页 |
| ·对血流变学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 第34页 |
| ·对试验大鼠IGF-I和IGF-IR表达的影响 | 第34-35页 |
| 5 结论 | 第35-36页 |
| 结语 | 第36-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 综述 | 第43-53页 |
| 附录 | 第53-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详细摘要 | 第58-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