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 引言 | 第1-16页 |
|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10-12页 |
| ·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 第12页 |
|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本论文研究视角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阐述 | 第16-43页 |
| ·公民政治参与的内涵 | 第16-28页 |
| ·政治参与的定义 | 第16-18页 |
| ·政治参与的类型 | 第18-19页 |
| ·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 第19页 |
| ·政治参与的特征 | 第19-20页 |
| ·影响政治参与的因素分析 | 第20-28页 |
| ·和谐社会的内涵 | 第28-35页 |
| ·和谐社会的定义及思想渊源 | 第28-32页 |
| ·社会构建的定义及理论 | 第32-35页 |
| ·公民政治参与和和谐社会构建的逻辑关联 | 第35-43页 |
| ·生产劳动是联系人与社会的基本实践活动 | 第35-36页 |
| ·利益寻求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本质特征 | 第36-38页 |
| ·社会承接政治参与的信息昭示和伴生风险 | 第38-43页 |
| 第二章 社会转型期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状况分析 | 第43-59页 |
|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之回顾 | 第43-46页 |
| ·新中国建立前的政治参与 | 第43-44页 |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政治参与 | 第44-45页 |
|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参与 | 第45-46页 |
| ·转型期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状况或特征 | 第46-49页 |
| ·政治参与类型的多样性 | 第46-47页 |
| ·政治参与形式的有限性 | 第47-48页 |
| ·参与诉求内容多样性与集中性 | 第48页 |
| ·政治参与的利己和利他的交织性 | 第48页 |
| ·弱势群体诉求的频繁性 | 第48-49页 |
| ·转型期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困窘及成因分析 | 第49-59页 |
| ·转型期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困窘 | 第49-53页 |
| ·转型期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困窘的成因分析 | 第53-59页 |
| 第三章 提升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合力构建和谐社会 | 第59-82页 |
| ·民主政治的本质及对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 | 第59-62页 |
| ·民主的争议 | 第60页 |
| ·民主政治的特征 | 第60页 |
| ·政治参与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和对执政为民的检验 | 第60-61页 |
|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 第61-62页 |
| ·有序政治参与是构筑和谐社会的稳定基础 | 第62-67页 |
| ·政治参与的行为分析 | 第62-63页 |
| ·动员与控制政治参与的政府行为分析 | 第63-65页 |
| ·有序政治参与的内涵与外延和有序化条件分析 | 第65-67页 |
| ·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 第67-75页 |
| ·稳定与活力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与动力 | 第67-69页 |
| ·有序政治参与为和谐社会注入生机活力 | 第69-72页 |
| ·提升、疏导、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 第72-75页 |
| ·和谐社会构建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回应 | 第75-82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 第76-77页 |
| ·构建和谐社会,着力有序协调发展 | 第77-78页 |
| ·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 第78-80页 |
| ·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对生产力的作用 | 第80页 |
|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政府治理与善治的契合 | 第80-82页 |
| 结语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读研期间发表文章之目录 | 第89-90页 |
| 承诺书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