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堆城东川河引水隧洞围岩稳定性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第8-10页 |
| ·隧洞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5页 |
| ·定性评价(围岩分类法) | 第11-12页 |
| ·定量评价 | 第12-14页 |
| ·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本文的研究路线 | 第15-18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1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页 |
| ·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 ·地质构造 | 第19页 |
| ·地层岩性 | 第19页 |
| ·水文地质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隧洞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 第21-35页 |
| ·隧洞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24页 |
| ·地质因素 | 第21-23页 |
| ·工程因素 | 第23页 |
| ·施工因素 | 第23-24页 |
| ·隧洞围岩结构类型与其变形破坏类型的研究 | 第24-25页 |
| ·东川河隧洞的围岩工程地质特征 | 第25-29页 |
| ·隧址区的工程地质特征 | 第25-27页 |
| ·已开挖段隧洞围岩工程地质特征 | 第27-29页 |
| ·东川河隧洞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 第29-35页 |
| 第四章 东川河隧洞围岩分类 | 第35-47页 |
| ·概述 | 第35页 |
| ·水电规范分类、RMR分类和Q系统分类 | 第35-42页 |
| ·水电规范分类 | 第35-38页 |
| ·RMR分类 | 第38-40页 |
| ·Q系统分类 | 第40-41页 |
| ·三种分类方法的比较 | 第41-42页 |
| ·东川河隧洞围岩分类及评价 | 第42-47页 |
| ·隧洞围岩分类指标的选取 | 第43-44页 |
| ·围岩分类结果及评价 | 第44-47页 |
| 第五章 隧洞围岩稳定性有限元分析计算 | 第47-62页 |
| ·概述 | 第47-50页 |
|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与解题步骤 | 第47-49页 |
| ·有限元法程序ZD-σ简介 | 第49-50页 |
| ·东川河隧洞有限元计算 | 第50-62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与参数的选取 | 第50-56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6-62页 |
| 第六章 隧洞围岩稳定性离散元分析 | 第62-78页 |
| ·概述 | 第62-66页 |
|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思想 | 第62-63页 |
|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方程 | 第63-66页 |
| ·东川河隧洞离散元模拟 | 第66-78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与参数的选取 | 第66-67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7-78页 |
| 第七章 东川河隧洞围岩稳定性综合评价及工程措施 | 第78-81页 |
| ·隧洞围岩的稳定性综合评价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 第78页 |
| ·保障该隧洞围岩稳定应采取的工程措施 | 第78-81页 |
|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 第81-83页 |
| ·结论 | 第81-82页 |
| ·建议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