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概述 | 第1-27页 |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 | 第12-19页 |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大小 | 第13页 |
·分子较小 | 第13页 |
·mtDNA长度有变异 | 第13页 |
·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 | 第13-17页 |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13-14页 |
·tRNA基因 | 第14-15页 |
·rRNA基因 | 第15页 |
·非编码区 | 第15-17页 |
·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序 | 第17-18页 |
·线粒体基因的遗传特性 | 第18-19页 |
·线粒体基因为母系遗传 | 第18页 |
·具有明显的核质基因互作关系 | 第18-19页 |
·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特点 | 第19页 |
·动物mtDNA的进化研究 | 第19-23页 |
·动物mtDNA分子进化特征 | 第19-21页 |
·动物mtDNA在进化研究的应用 | 第21-22页 |
·研究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意义 | 第22-23页 |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方法 | 第23页 |
·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直翅目简介 | 第23-24页 |
·形态特征 | 第23-24页 |
·分类地位 | 第24页 |
·直翅目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项目来源、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实验材料 | 第27-29页 |
·实验标本的采集、保存和鉴定 | 第27页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7-29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引物合成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4页 |
·总DNA的提取 | 第29-31页 |
·引物设计 | 第31-32页 |
·长 PCR引物设计 | 第31-32页 |
·Sub-PCR引物设计 | 第32页 |
·线粒体全基因组扩增和测序 | 第32-33页 |
·长PCR扩增及产物纯化 | 第32-33页 |
·Sub-PCR长PCR扩增及产物纯化 | 第33页 |
·Sub-PCR扩增产物测序 | 第33-34页 |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34-37页 |
·测序数据处理和初步分析 | 第34页 |
·序列的组装与注释 | 第34-36页 |
·测序结果的片段拼接与组装 | 第34页 |
·线粒体基因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分析 | 第34页 |
·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基因定位与注释 | 第34页 |
·tRNA二级结构的预测 | 第34-36页 |
·隆额网翅蝗、非洲飞蝗和东方蝼蛄线粒体全基因组比较分析 | 第36页 |
·多新翅类类昆虫线粒体全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 | 第36-37页 |
第三部分 结果 | 第37-56页 |
·总DNA提取结果 | 第37页 |
·PCR结果 | 第37-39页 |
·长 PCR扩增结果 | 第37-38页 |
·Sub-PCR扩增结果 | 第38-39页 |
·部分 Sub-PCR片段克隆测序结果 | 第39页 |
·测序结果与组装 | 第39-40页 |
·隆额网翅蝗线粒体基因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分析 | 第40-41页 |
·线粒体基因组注释 | 第41-49页 |
·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和组成 | 第41-43页 |
·蛋白质编码基因及密码子使用 | 第43-45页 |
·tRNA和rRNA基因 | 第45-49页 |
·隆额网翅蝗、非洲飞蝗和东方蝼蛄mtDNA序列比较分析结果 | 第49-54页 |
·隆额网翅蝗、非洲飞蝗和东方蝼蛄线粒体碱基组成特点 | 第49页 |
·隆额网翅蝗、非洲飞蝗和东方蝼蛄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比较 | 第49-53页 |
·隆额网翅蝗、非洲飞蝗和东方蝼蛄rRNA序列比较 | 第53页 |
·隆额网翅蝗、非洲飞蝗和东方蝼蛄A+T丰富区序列比较 | 第53-54页 |
·多新翅类8种昆虫的全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关系 | 第54-56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56-61页 |
·隆额网翅蝗线粒体基因组特点 | 第56-57页 |
·隆额网翅蝗、非洲飞蝗和东方蝼蛄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 第57-58页 |
·多新翅类8种昆虫的全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关系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附录一 比对结果 | 第70-80页 |
附录二 测序结果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