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抑菌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第一章 蒲公英研究进展 | 第12-22页 |
·研究历史 | 第12页 |
·蒲公英形态、种类及地理分布 | 第12-13页 |
·蒲公英化学成分 | 第13-16页 |
·色素类 | 第13-14页 |
·三萜类 | 第14页 |
·植物甾醇类 | 第14页 |
·倍半萜内酯类 | 第14-15页 |
·香豆素类 | 第15页 |
·黄酮类 | 第15页 |
·酚酸类 | 第15-16页 |
·脂肪酸类 | 第16页 |
·挥发油 | 第16页 |
·胡萝卜素类 | 第16页 |
·微量元素 | 第16页 |
·药理作用 | 第16-20页 |
·广谱抗菌作用 | 第17页 |
·利胆保肝作用 | 第17-18页 |
·免疫促进作用 | 第18-19页 |
·抗氧化作用 | 第19页 |
·抗胃损伤作用 | 第19页 |
·促进乳汁分泌的作用 | 第19页 |
·其它作用 | 第19-20页 |
·毒性 | 第20页 |
·临床应用 | 第20-21页 |
·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 第20页 |
·治疗扁桃体炎和腮腺炎 | 第20页 |
·治疗胃炎、消化道溃疡和阑尾炎 | 第20页 |
·治疗乳腺炎 | 第20-21页 |
·治疗胆囊炎和急性黄疽性肝炎 | 第21页 |
·治疗盆腔炎 | 第21页 |
·治疗疮疖痈肿等外科的急慢性感染 | 第21页 |
·治疗肿瘤 | 第21页 |
·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 | 第21页 |
·蒲公英开发利用 | 第21-22页 |
试验研究 | 第22-40页 |
第二章 蒲公英抑菌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和纯化 | 第22-29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23页 |
·材料 | 第23页 |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方法 | 第23-25页 |
·蒲公英粗提物的提取 | 第23页 |
·蒲公英粗提物的分离与纯化 | 第23-25页 |
·大孔吸附树脂D101 预处理 | 第23-24页 |
·大孔吸附树脂D101 分离蒲公英粗提物 | 第24页 |
·A、B、C 三部分定性检验 | 第24页 |
·蒲公英抑菌成分纯化 | 第24-25页 |
·化合物的纯度检验 | 第25页 |
·结果 | 第25-28页 |
·蒲公英粗提率 | 第25页 |
·A、B、C 三部分含量 | 第25页 |
·A、B、C 三部分定性试验结果 | 第25-26页 |
·化合物Ⅰ~Ⅴ的质量和溶剂 | 第26页 |
·化合物纯度检验 | 第26-28页 |
·化合物Ⅰ纯度检验 | 第26页 |
·化合物II 纯度检验 | 第26页 |
·化合物III 纯度检验 | 第26页 |
·化合物Ⅳ纯度检验 | 第26-27页 |
·化合物Ⅴ纯度检验 | 第27-28页 |
·讨论 | 第28-29页 |
·超声波提取新技术优势 | 第28页 |
·大孔吸附树脂的优点 | 第28页 |
·分离和纯化成分分析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蒲公英提取分离成分抑菌试验 | 第29-34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29页 |
·材料 | 第29页 |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0页 |
·普通营养肉汤的制备 | 第29页 |
·普通营养琼脂的制备 | 第29页 |
·Mueller-Hinton 肉汤的制备 | 第29页 |
·药敏片的制备 | 第29-30页 |
·纸片法抑菌试验 | 第30页 |
·化合物Ⅴ的MIC 和MBC 测定 | 第30页 |
·培养基 | 第30页 |
·试验步骤 | 第30页 |
·结果 | 第30-32页 |
·A、B、C 三部分抑菌试验 | 第30-31页 |
·化合物Ⅰ~Ⅴ的抑菌试验 | 第31页 |
·化合物Ⅴ的MIC 和MBC 测定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34页 |
·蒲公英分离纯化成分抑菌试验的意义 | 第32-33页 |
·纸片法抑菌试验的优点和缺点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化合物Ⅰ~Ⅳ的结构鉴定 | 第34-40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34页 |
·材料 | 第34页 |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方法 | 第34-35页 |
·紫外分析 | 第34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4页 |
·GC-MS 分析 | 第34页 |
·INOVA-HY-400 型超导核磁共振仪分析 | 第34-35页 |
·结果 | 第35-39页 |
·化合物I 的结构解析 | 第35-37页 |
·化合物I 的理化性质解析 | 第35页 |
·化合物I 的IR 谱图解析 | 第35页 |
·化合物I 的1H NMR 谱图解析 | 第35-36页 |
·化合物I 的13CNMR 谱图解析 | 第36页 |
·化合物I 的EI-MS 谱图解析 | 第36-37页 |
·化合物II 的结构解析 | 第37-39页 |
·化合物II 的理化性质解析 | 第37页 |
·化合物II 的IR 谱图解析 | 第37页 |
·化合物II 的1H NMR 谱图解析 | 第37-38页 |
·化合物II 的13CNMR 谱图解析 | 第38页 |
·化合物II 的EI-MS 谱图解析 | 第38-39页 |
·化合物III 的结构解析 | 第39页 |
·化合物IV 的结构解析 | 第39页 |
·化合物IV 的理化性质解析 | 第39页 |
·化合物IV 的谱图解析 | 第39页 |
·讨论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附图 | 第4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