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 第1-14页 |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0-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 第14-24页 |
·气象、水文 | 第14-15页 |
·地形地貌 | 第15页 |
·地层岩性 | 第15-18页 |
·地质构造 | 第18-20页 |
·地震及新构造运动 | 第20-22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页 |
·植被及生态环境 | 第22-23页 |
·积雪 | 第23页 |
·冰川 | 第23-24页 |
第3章 天山公路地质灾害的类型与发育特征 | 第24-48页 |
·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 | 第24页 |
·地质灾害类型及活动规律 | 第24-44页 |
·崩塌 | 第24页 |
·滑坡 | 第24-44页 |
·泥石流 | 第44页 |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 | 第44-48页 |
·地质灾害的主要活动特征 | 第44-46页 |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 | 第46-47页 |
·地质灾害时间分布规律 | 第47-48页 |
第4章 天山公路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分析 | 第48-94页 |
·崩塌形成机制分析 | 第48-74页 |
·崩塌的发育分布特征 | 第48-49页 |
·崩塌的成因条件与影响因素 | 第49-62页 |
·崩塌破坏模式 | 第62-65页 |
·典型崩塌分析评价 | 第65-73页 |
·离散元法简介 | 第65页 |
·离散元法基本原理 | 第65-67页 |
·K637+800~K637+950段崩塌数值模拟 | 第67-69页 |
·K925+480段崩塌数值模拟 | 第69-73页 |
·K924+400~K925+000段改建建议 | 第73-74页 |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 第74-88页 |
·滑坡成因条件与影响因素 | 第74-75页 |
·典型滑坡分析评价 | 第75-88页 |
·基本特征 | 第75-77页 |
·变形发育史 | 第77-79页 |
·稳定性评价 | 第79-87页 |
·防治建议 | 第87-88页 |
·泥石流形成机制分析 | 第88-94页 |
·泥石流的发育分布特征 | 第88-89页 |
·泥石流的成因条件与影响因素 | 第89-91页 |
·典型泥石流分析评价 | 第91-94页 |
第5章 综合分区评价 | 第94-110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94-96页 |
·危险性评价因子的取值和分级 | 第96页 |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 | 第96-98页 |
·模糊综合评判法定量评价 | 第98-110页 |
·建立模糊集合 | 第98页 |
·确定隶属函数 | 第98-99页 |
·构造模糊矩阵 | 第99页 |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值 | 第99-101页 |
·模糊变换与综合评判 | 第101页 |
·评价单元的划分及计算 | 第101-102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02-106页 |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 第106-110页 |
6 章 天山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 第110-116页 |
·崩塌的防治 | 第110-112页 |
·崩塌防治原则 | 第110页 |
·崩塌防治对策 | 第110页 |
·崩塌防治措施 | 第110-112页 |
·滑坡的防治 | 第112-114页 |
·防治原则 | 第112页 |
·防治措施 | 第112-114页 |
·泥石流的防治 | 第114-116页 |
·泥石流防治原则 | 第114页 |
·泥石流防治方案 | 第114页 |
·防治措施 | 第114-11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