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对自动压装机的研制
第1章 绪论 | 第1-13页 |
·概述 | 第10-11页 |
·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国内轮对压装机现状 | 第11页 |
·国外轮对压装机现状 | 第11-13页 |
第2章 轮对自动压装机的设计方案 | 第13-17页 |
·设计思想 | 第13页 |
·性能指标的确定 | 第13页 |
·设计方案 | 第13-17页 |
·压装机 | 第14页 |
·液压系统 | 第14-15页 |
·检测系统 | 第15页 |
·记录传感系统 | 第15页 |
·控制系统 | 第15页 |
·输入、输出系统 | 第15页 |
·按钮站 | 第15页 |
·技术参数 | 第15-17页 |
第3章 轮对自动压装机的结构设计 | 第17-23页 |
·结构设计 | 第17-20页 |
·主机 | 第18页 |
·框架部分 | 第18页 |
·压头部分 | 第18页 |
·摆锤 | 第18页 |
·移动小车 | 第18-19页 |
·V型铁支架 | 第18-19页 |
·纵向导轨 | 第19页 |
·横向导轨 | 第19页 |
·检测杆 | 第19-20页 |
·适应不同型号轮对的结构设计 | 第20-22页 |
·设备的适用范围 | 第20页 |
·设备的调整 | 第20-22页 |
·V形铁高度的调整 | 第20-21页 |
·压头上压块的调整 | 第21页 |
·轴向尺寸的调整 | 第21-22页 |
·安全性设计 | 第22-23页 |
第4章 轮对压装工艺流程设计 | 第23-26页 |
·车轮的压装工艺流程 | 第23-26页 |
·套车轮 | 第23页 |
·上料 | 第23页 |
·压右轮 | 第23-24页 |
·复位 | 第24页 |
·压左轮 | 第24页 |
·复位 | 第24-25页 |
·卸轮对 | 第25-26页 |
第5章 液压系统设计 | 第26-29页 |
·主液压系统 | 第26-27页 |
·辅助液压系统 | 第27-29页 |
·上料 | 第28页 |
·检测 | 第28页 |
·卸料 | 第28-29页 |
第6章 记录仪系统传感器选择 | 第29-34页 |
·压装过程简单分析 | 第29页 |
·位移和压力的测量方案选择 | 第29-32页 |
·位移传感器的选择 | 第32页 |
·压力传感器的选择 | 第32-33页 |
·传感器供电电源 | 第33-34页 |
第7章 数据采集及处理部分硬件选择 | 第34-38页 |
·工业控制计算机的选择 | 第34-35页 |
·数据采集方案的选择 | 第35-36页 |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 第36页 |
·数据采集卡位数选择的依据 | 第36-37页 |
·传感器、数据采集卡、计算机的接口 | 第37页 |
·曲线打印设备选择 | 第37-38页 |
第8章 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38-56页 |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 | 第38-41页 |
·系统组成 | 第38页 |
·压装机主要工作动作 | 第38-41页 |
·主压头前进 | 第38-40页 |
·主压头后退 | 第40页 |
·检测油缸左移 | 第40页 |
·检测油缸右移 | 第40页 |
·小车左移 | 第40页 |
·小车右移 | 第40页 |
·右摆锤上位,左摆锤下位 | 第40页 |
·右摆锤上位,左摆锤上位 | 第40-41页 |
·软件系统 | 第41-55页 |
·开发环境选择 | 第41-42页 |
·PCIS-DASK软件包介绍 | 第42页 |
·整个软件系统的结构 | 第42页 |
·定标和校准 | 第42-55页 |
·压力零点漂移的测定 | 第43-48页 |
·压力定标 | 第48-49页 |
·位移定标 | 第49页 |
·定标和校准界面 | 第49页 |
·压装数据采集和记录 | 第49-55页 |
·曲线管理和打印 | 第55页 |
·能够与HMIS通讯 | 第55-56页 |
第9章 轮对自动压装机应用与分析 | 第56-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