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东部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及其对储层的控制
| 1 引言 | 第1-14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2-14页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22页 |
| ·位置 | 第14-15页 |
| ·地理位置 | 第14-15页 |
| ·构造位置及构造 | 第15页 |
| ·地层 | 第15-22页 |
| ·概述 | 第15-17页 |
| ·地层划分及分层 | 第17-22页 |
| ·顶、底界 | 第17-19页 |
| ·地层特征 | 第19-22页 |
| 3 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22-30页 |
| ·岩石的分类及命名 | 第22-23页 |
| ·碳酸盐岩 | 第23-28页 |
| ·石灰岩 | 第23-26页 |
| ·颗粒灰岩 | 第23-25页 |
| ·泥晶灰岩 | 第25页 |
| ·颗粒质灰岩—含颗粒灰岩 | 第25-26页 |
| ·藻叠层灰岩 | 第26页 |
| ·白云岩 | 第26-28页 |
| ·颗粒白云岩 | 第26-27页 |
| ·泥晶白云岩 | 第27-28页 |
| ·粉—细晶白云岩 | 第28页 |
| ·膏岩 | 第28页 |
| ·碎屑岩 | 第28-30页 |
| ·浅色泥岩 | 第29页 |
| ·暗色泥岩 | 第29-30页 |
| 4 沉积相 | 第30-63页 |
| ·概述 | 第30-33页 |
| ·沉积相的分类及特点 | 第33-46页 |
| ·沉积相的分类 | 第33-34页 |
| ·连陆碳酸盐台地 | 第34-43页 |
| ·潮坪 | 第34-37页 |
| ·局限台地 | 第37页 |
| ·台内点滩 | 第37-40页 |
| ·开阔台地 | 第40页 |
| ·台地边缘滩 | 第40-42页 |
| ·斜坡(陆棚) | 第42-43页 |
| ·海槽(盆地) | 第43-46页 |
| ·开江—梁平海槽 | 第43-45页 |
| ·城口—鄂西海槽 | 第45-46页 |
| ·沉积相展布及演化 | 第46-58页 |
| ·飞一时 | 第52-54页 |
| ·台地边缘滩 | 第52页 |
| ·开阔台地、台内点滩 | 第52页 |
| ·斜坡 | 第52页 |
| ·盆地(海槽) | 第52-54页 |
| ·飞二时 | 第54-56页 |
| ·台地边缘滩 | 第54页 |
| ·开阔台地 | 第54页 |
| ·斜坡 | 第54-56页 |
| ·海槽(盆地) | 第56页 |
| ·飞三时 | 第56-58页 |
| ·台地边缘 | 第56页 |
| ·开阔台地 | 第56-58页 |
| ·斜坡 | 第58页 |
| ·飞四时 | 第58页 |
| ·与川东北地区的异同 | 第58-63页 |
|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相概述 | 第59-60页 |
| ·与川东北飞仙关组沉积相异同 | 第60-63页 |
| ·相同点 | 第60-61页 |
| ·不同点 | 第61-63页 |
| 5 沉积相与储层的关系 | 第63-86页 |
| ·储层的基本特征 | 第63-74页 |
| ·主要储集岩类 | 第63-65页 |
| ·主要储渗空间及特征 | 第65-69页 |
| ·孔 | 第66-67页 |
| ·洞 | 第67页 |
| ·缝 | 第67-68页 |
| ·喉道 | 第68-69页 |
| ·物性特征 | 第69-70页 |
| ·铁山南地区 | 第69页 |
| ·龙门地区 | 第69-70页 |
| ·储层类型及分类评价 | 第70-72页 |
| ·储层类型 | 第70页 |
| ·储集岩的分类、评价 | 第70-72页 |
| ·储层的分布 | 第72-74页 |
| ·飞一段 | 第72页 |
| ·飞二段 | 第72-73页 |
| ·飞三段 | 第73-74页 |
| ·飞四段 | 第74页 |
| ·沉积相与储层的关系 | 第74-86页 |
| ·沉积相与储层的关系 | 第74-78页 |
| ·最有利相带—台地边缘滩 | 第74-77页 |
| ·较有利相带—台内点滩 | 第77-78页 |
| ·最差相带—开阔台地、斜坡、海槽和潮坪 | 第78页 |
| ·鲕粒岩的分布特点 | 第78-86页 |
| ·飞一时 | 第79页 |
| ·飞二时 | 第79-80页 |
| ·飞三时 | 第80页 |
| ·飞四时 | 第80-86页 |
| 结论 | 第86-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 图版说明 | 第92-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