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工作报告 | 第1-13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13-88页 |
摘要 | 第14-16页 |
1 绪论 | 第16-23页 |
·竹业发展概况 | 第16-17页 |
·竹类植物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光合作用日变化 | 第18-19页 |
·光合作用的季节变化 | 第19-20页 |
·光合作用特性参数的变化 | 第20-21页 |
·环境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21-22页 |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 第22-23页 |
2 光抑制机理与光破坏防御机制 | 第23-42页 |
·光抑制作用机理 | 第23-26页 |
·PSⅡ的光抑制机理 | 第23-25页 |
·PSⅠ的光抑制机理 | 第25-26页 |
·光抑制的作用部位 | 第26-28页 |
·光破坏防御机制 | 第28-42页 |
·叶黄素循环的光保护机制 | 第29-38页 |
·叶黄素循环组分 | 第29页 |
·叶黄素循环中色素的定位 | 第29-31页 |
·叶黄素循环的功能 | 第31-34页 |
·参与热耗散 | 第31-33页 |
·调整和稳定类囊体膜的物理特征以及防止脂类过氧化 | 第33页 |
·增加植物对自然变动光强的适应性 | 第33-34页 |
·感受蓝光,参与脱落酸的生物合成 | 第34页 |
·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机制 | 第34-38页 |
·叶黄素循环的调控 | 第35-38页 |
·紫黄素脱环氧化酶活性的调节 | 第35-36页 |
·玉米黄质环氧酶的调节 | 第36-37页 |
·环境因子对叶黄素循环的影响 | 第37-38页 |
·电子传递 | 第38-40页 |
·活性氧清除机制 | 第40-42页 |
3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原理与应用 | 第42-56页 |
·叶绿素荧光及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发现 | 第42-43页 |
·叶绿素荧光的发现 | 第42页 |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发现 | 第42-43页 |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 | 第43-44页 |
·叶绿素荧光研究光合的基本原理 | 第44-48页 |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 | 第48-49页 |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应用 | 第49-56页 |
·在植物光合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 第49页 |
·激发能的传递 | 第49-50页 |
·原初反应机理 | 第50页 |
·PSⅡ光化学速率 | 第50页 |
·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光合生理变化 | 第50-56页 |
·强光抑制 | 第50-51页 |
·低温胁迫 | 第51-52页 |
·热胁迫 | 第52-53页 |
·水胁迫 | 第53页 |
·盐害 | 第53-54页 |
·在水果蔬菜保鲜中的应用 | 第54页 |
·在监测植物对环境污染反应中的应用 | 第54-55页 |
·在苗期预测作物增产潜力中的应用 | 第55页 |
·在遥感遥测海洋和陆地植物中的应用 | 第55-56页 |
4 强光下竹子的光抑制特征 | 第56-6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材料 | 第56页 |
·方法 | 第56-57页 |
·强光处理 | 第56页 |
·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 第56页 |
·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56-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5页 |
·两个竹种的光响应曲线特征 | 第57页 |
·强光下两个竹种慢相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 | 第57-61页 |
·强光对金镶玉竹慢相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 | 第57-59页 |
·强光胁迫下Fv/Fm、Fo的变化 | 第57-58页 |
·强光胁迫qP、qN的变化 | 第58-59页 |
·强光胁迫Yield、ETR的变化 | 第59页 |
·强光对方竹慢相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 | 第59-61页 |
·强光胁迫Fv/Fm、Fo的变化 | 第59-60页 |
·强光胁迫qP、qN的变化 | 第60页 |
·强光胁迫Yield、ETR的变化 | 第60-61页 |
·强光对两个竹种快相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 | 第61-62页 |
·强光对金镶玉竹快相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 | 第61-62页 |
·强光对方竹快相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 | 第62页 |
·两竹种之间恢复程度比较 | 第62-65页 |
·强光处理下量子产额的恢复程度比较 | 第63页 |
·强光处理下Fv/Fm的恢复程度比较 | 第63页 |
·强光处理下qP的恢复程度比较 | 第63-64页 |
·强光处理下Fi-Fo的恢复程度比较 | 第64页 |
·强光处理下Fi到Fp的斜率的恢复程度比较 | 第64页 |
·强光处理下(Fi-Fo)/(Fp-Fo)的斜率的恢复程度比较 | 第64-6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5-67页 |
5 低温对竹子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67-8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7页 |
·材料 | 第67页 |
·方法 | 第67页 |
·低温处理 | 第67页 |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6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7-77页 |
·低温对三个竹种慢相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 | 第67-72页 |
·低温对金镶玉竹慢相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 | 第67-69页 |
·低温胁迫下Fv/Fm、Fo的变化 | 第67-68页 |
·低温胁迫对荧光猝灭的影响 | 第68页 |
·低温胁迫对Yield、ETR的影响 | 第68-69页 |
·低温对毛竹慢相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 | 第69-71页 |
·低温胁迫Fv/Fm、Fo的变化 | 第69页 |
·低温胁迫对荧光猝灭的影响 | 第69-70页 |
·低温胁迫对Yield、ETR的影响 | 第70-71页 |
·低温对小佛肚竹慢相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 | 第71-72页 |
·低温胁迫Fv/Fm、Fo的变化 | 第71页 |
·低温胁迫对荧光猝灭的影响 | 第71-72页 |
·低温胁迫对Yield、ETR的影响 | 第72页 |
·低温对三个竹种快相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 | 第72-74页 |
·低温对金镶玉竹快相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 | 第72-73页 |
·低温对毛竹快相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 | 第73-74页 |
·低温对小佛肚竹快相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 | 第74页 |
·不同竹种恢复程度比较 | 第74-77页 |
·不同竹种Fv/Fm恢复程度比较 | 第74-75页 |
·不同竹种Yield(量子产额)恢复程度比较 | 第75页 |
·不同竹种qP(光化学猝灭系数)恢复程度比较 | 第75页 |
·不同竹种Fi-Fo恢复程度比较 | 第75-76页 |
·不同竹种Fi到Fp的斜率值恢复程度比较 | 第76页 |
·不同竹种(Fi-Fo)/(Fp-Fo)恢复程度比较 | 第76-7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77-80页 |
6 竹子叶黄素循环特征及其在光抑制中的保护作用 | 第80-8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0-81页 |
·材料 | 第80页 |
·方法 | 第80-81页 |
·叶黄素循环组分的日变化 | 第80页 |
·叶黄素循环抑制剂DTT的引入 | 第80页 |
·光抑制处理 | 第80页 |
·叶绿素荧光测定 | 第80页 |
·叶黄素循环组分的HPLC分析 | 第80-81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80-81页 |
·色谱条件 | 第81页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81页 |
·色素提取 | 第8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1-86页 |
·叶黄素循环组分的HPLC分离与鉴定 | 第81-83页 |
·标准曲线的确定 | 第81-83页 |
·竹子叶片中叶黄素循环组分的鉴定 | 第83页 |
·叶黄素循环三组分的变化 | 第83-85页 |
·非光化学猝灭与叶黄素循环组分间的关系 | 第85页 |
·DTT对竹子叶黄素循环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85-8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