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坳陷新近系断裂活动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英文摘要 | 第3-6页 |
| 第1章 前 言 | 第6-11页 |
| ·论文选题的来源、依据及意义 | 第6-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8-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8页 |
| ·研究思路 | 第8-10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量及创新 | 第10-11页 |
| 第2章 黄骅坳陷新近系区域地质背景 | 第11-21页 |
| ·地理位置 | 第11页 |
|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 | 第11-12页 |
| ·地层和沉积特征 | 第12-14页 |
| ·馆陶组 | 第13页 |
| ·明化镇组 | 第13-14页 |
| ·黄骅坳陷构造特征及演化 | 第14-20页 |
| ·黄骅坳陷盆地结构与演化阶段 | 第14-15页 |
| ·黄骅坳陷断层分布 | 第15-17页 |
| ·黄骅坳陷中区海、陆构造系统变形特征的差异 | 第17-20页 |
| ·研究区构造单元的划分 | 第20-21页 |
| 第3章 断裂系统分布特征 | 第21-33页 |
| ·断裂系统的概况 | 第21-23页 |
| ·新近系断层的一般特征 | 第23-24页 |
| ·新近系断层展布规律 | 第24-32页 |
| ·断层的方位 | 第24-26页 |
| ·断层的平、剖面形态特征 | 第26-30页 |
| ·断层活动的总体特征 | 第30-32页 |
| ·新近系断裂系统之间的相关性 | 第32-33页 |
| 第4章 断裂系统主干断层的解剖及其演化 | 第33-53页 |
| ·港西断层和港东断层 | 第33-38页 |
| ·南大港断层 | 第38-40页 |
| ·歧东断层 | 第40-44页 |
| ·张北断层和张东断层 | 第44-48页 |
| ·赵北断层 | 第48-49页 |
| ·羊二庄断层 | 第49-50页 |
| ·断裂系统的形成演化分析 | 第50-53页 |
| 第5章 断裂系统的成因分析 | 第53-58页 |
| ·断裂系统形成动力学机制分析 | 第53-56页 |
| ·伸展边界对断裂系统形成的控制分析 | 第56-58页 |
| 第6章 断裂系统与新近系油气成藏的关系 | 第58-67页 |
| ·断层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特点与新近系油气运聚 | 第58-60页 |
| ·断层活动时间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 第58-59页 |
| ·断层活动强弱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 第59-60页 |
| ·断层的平面分布与新近系油气运聚 | 第60-61页 |
| ·断裂强度与油气成藏关系 | 第60-61页 |
| ·构造格架与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关系 | 第61页 |
| ·断层的平面和剖面组合关系与新近系油气运聚 | 第61-63页 |
| ·断层两盘的岩性对接关系与新近系油气运聚 | 第63页 |
| ·新近系油气成藏的断裂发育模式 | 第63-67页 |
| ·“港西型”断裂发育模式 | 第63-64页 |
| ·“南大港型”断裂发育模式 | 第64-65页 |
| ·“港东型”断裂发育模式 | 第65页 |
| ·“断阶型”断裂发育模式 | 第65-67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致谢 | 第72-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