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试验示范与监测评价--以贵州花江峡谷为例
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7页 |
引言 | 第17页 |
第一节 立题依据与研究设计 | 第17-35页 |
一、石漠化生态治理的涵义 | 第17-25页 |
1、石漠化生态治理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2、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目标与思路 | 第19-24页 |
3、石漠化生态治理的内容与特点 | 第24-25页 |
二、石漠化治理的现状分析 | 第25-33页 |
1、理论 | 第26-31页 |
2、模式 | 第31页 |
3、技术 | 第31-33页 |
4、示范 | 第33页 |
三、研究设计 | 第33-35页 |
1、研究范围 | 第33-34页 |
2、研究内容 | 第34页 |
3、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喀斯特地区不同等级石漠化生态治理设计 | 第35-41页 |
一、研究区 | 第35-36页 |
二、生态治理规划原则 | 第36-37页 |
三、生态治理小班设计 | 第37-38页 |
1、石漠化等级划分标准 | 第37页 |
2、石漠化土地主要类型及分布 | 第37页 |
3、造林小班划分 | 第37-38页 |
四、造林植物选择 | 第38-40页 |
五、造林配置设计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试验示范过程 | 第41-53页 |
一、育苗技术与示范 | 第42-45页 |
1、苗圃地的选择 | 第42页 |
2、几种主要造林树种育苗技术与示范 | 第42-45页 |
二、造林技术与示范 | 第45-49页 |
1、造林地的整地技术 | 第45-46页 |
2、造林方法 | 第46-47页 |
3、抚育管理技术与示范 | 第47-49页 |
三、补植技术与示范 | 第49-51页 |
1、花椒的补植技术与示范 | 第49页 |
2、其它植物的补植技术与示范 | 第49-50页 |
3、造林保存率及分析 | 第50-51页 |
四、采收与加工技术 | 第51-53页 |
1、花椒的采收与加工 | 第51-52页 |
2、金银花的采收与加工 | 第52页 |
3、砂仁的采收与加工 | 第52页 |
4、木豆的采收与加工 | 第52-53页 |
第四节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效益监测评价 | 第53-79页 |
一、样地选择的依据与布局 | 第53-54页 |
二、指标选择及意义 | 第54-55页 |
三、监测过程及方法 | 第55-56页 |
1、物种多样性计算方法 | 第56页 |
2、小气候测定 | 第56页 |
四、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56-79页 |
1、生态结构 | 第57-63页 |
2、生态功能 | 第63-71页 |
3 、结构-功能分析 | 第71-72页 |
4、生态治理效益评价 | 第72-79页 |
第五节 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与技术的推广与建议 | 第79-82页 |
一、模式与技术推广的可行性 | 第79-80页 |
二、模式与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 | 第80-82页 |
第六节 研究结论和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82-87页 |
一、结论与讨论 | 第82-84页 |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