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16页 |
| 1.1 引言 | 第8-10页 |
| 1.2 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动态 | 第10-13页 |
| 1.2.1 水下无人探测器系统建模 | 第10-11页 |
| 1.2.2 Petri网的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内容安排 | 第14-16页 |
| 第2章 水下无人探测器与Petri网原理 | 第16-23页 |
| 2.1 水下无人探测器的结构 | 第16-17页 |
| 2.2 水下无人探测器的系统性能 | 第17-18页 |
| 2.3 基本Petri网模型及原理 | 第18-21页 |
| 2.4 面向对象的Petri网-OOPN | 第21-22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面向对象Petri网原理 | 第23-34页 |
| 3.1 面向对象的描述方法 | 第23-26页 |
| 3.1.1 面向对象技术 | 第23-24页 |
| 3.1.2 面向对象建模 | 第24-26页 |
| 3.2 面向对象与Petri网的结合 | 第26-27页 |
| 3.3 面向对象Petri网(OOPN)的元素及组成 | 第27-28页 |
| 3.4 面向对象Petri网的系统分析方法 | 第28-33页 |
| 3.4.1 面向对象Petri网的动态特性 | 第29-31页 |
| 3.4.2 面向对象Petri网的动态特性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 3.4.3 Petri网的结构性质 | 第32-33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4章 水下无人探测器的面向对象Petri网模型 | 第34-43页 |
| 4.1 改进的面向对象Petri网 | 第34-37页 |
| 4.2 水下无人探测器系统IOOPN模型 | 第37-40页 |
| 4.3 系统描述实例 | 第40-4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5章 水下无人探测器系统性能评价 | 第43-54页 |
| 5.1 可达性的分析 | 第43-44页 |
| 5.2 有界性与安全性的分析 | 第44-45页 |
| 5.3 活性的分析 | 第45-46页 |
| 5.4 可逆性与主宿状态的分析 | 第46-47页 |
| 5.5 基于Petri网的水下无人探测器系统性能分析方法 | 第47-53页 |
| 5.5.1 基于可达图与覆盖树的分析 | 第47-51页 |
| 5.5.2 基于不变量的分析方法 | 第51-53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