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插图索引 | 第13-14页 |
附表索引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1.1.1 理论背景 | 第15-16页 |
1.1.2 实践背景 | 第16-17页 |
1.2 本文研究的对象与问题的提出 | 第17-20页 |
1.2.1 高技术企业的界定 | 第17-18页 |
1.2.2 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1.2.3 高技术企业与一般企业协作R&D网络的区别 | 第19-20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研究 | 第21-26页 |
1.4.1 相关的理论与协作R&D网络 | 第21-25页 |
1.4.2 相关文献研究 | 第25-26页 |
1.5 研究的思路与总体框架 | 第26-28页 |
1.5.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1.5.2 本文研究的总体框架 | 第27-2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2章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形成 | 第29-52页 |
2.1 高技术企业获取创新源的战略选择 | 第30-34页 |
2.1.1 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 | 第30-31页 |
2.1.2 学习方式对创新速度、创新成本和竞争优势的影响 | 第31-33页 |
2.1.3 内外部学习的整合过程——外部知识内部化 | 第33-34页 |
2.2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的竞争优势与组织模式 | 第34-39页 |
2.2.1 高技术企业R&D战略的分类与比较 | 第34-36页 |
2.2.2 协作R&D组织模式的分类 | 第36-39页 |
2.3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形成的动因 | 第39-45页 |
2.3.1 网络概述 | 第39-40页 |
2.3.2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形成的外在动因 | 第40-42页 |
2.3.3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形成的内在动因 | 第42-45页 |
2.4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形成的条件与路径 | 第45-49页 |
2.4.1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形成的条件 | 第45-48页 |
2.4.2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形成路径 | 第48-49页 |
2.5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 | 第49-51页 |
2.5.1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特征 | 第50页 |
2.5.2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竞争优势 | 第50-5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3章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组织特征 | 第52-66页 |
3.1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模式 | 第52-55页 |
3.1.1 高技术企业协作R&D模式的比较研究 | 第52-53页 |
3.1.2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组织模式 | 第53-55页 |
3.2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结构 | 第55-59页 |
3.2.1 网络结构概述 | 第56页 |
3.2.2 JACKSON和WOLINSKY静态模型 | 第56-57页 |
3.2.3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结构的确定 | 第57-59页 |
3.3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战略价值 | 第59-65页 |
3.3.1 研发柔性价值评估模型 | 第60-64页 |
3.3.2 权变因素的影响分析 | 第64-65页 |
3.3.3 模型的基本结论 | 第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动态博弈均衡 | 第66-85页 |
4.1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均衡概述 | 第66-67页 |
4.2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动态博弈模型 | 第67-76页 |
4.2.1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动态博弈模型的构建 | 第69-73页 |
4.2.2 不同决策下均衡结果的比较研究 | 第73-74页 |
4.2.3 算例与分析 | 第74-76页 |
4.3 混合模式下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动态博弈模型 | 第76-81页 |
4.3.1 混合模式下的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动态博弈模型的构建 | 第76-79页 |
4.3.2 相关因素对均衡的影响分析 | 第79-81页 |
4.4 高技术企业协作R&D决策均衡的比较研究 | 第81-84页 |
4.4.1 R&D网络卡特尔模式下的最优投资均衡 | 第81页 |
4.4.2 产业最优化R&D网络模式下的最优投资均衡 | 第81-82页 |
4.4.3 均衡的比较与分析 | 第82-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5章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协调管理 | 第85-105页 |
5.1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协调管理体系 | 第85-90页 |
5.1.1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协调管理模式 | 第85-86页 |
5.1.2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协调管理方法 | 第86-90页 |
5.2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管理控制模式及其选择模型 | 第90-98页 |
5.2.1 控制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90-92页 |
5.2.2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研发网络控制模式 | 第92-96页 |
5.2.3 协作研发网络控制模式的选择 | 第96-98页 |
5.3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冲突管理模型 | 第98-104页 |
5.3.1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冲突类型 | 第98-100页 |
5.3.2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冲突特性分析 | 第100-101页 |
5.3.3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冲突管理模型 | 第101-10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6章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标竿测试 | 第105-118页 |
6.1 相关的研究综述 | 第105页 |
6.2 技术创新评价方法介绍 | 第105-110页 |
6.2.1 西方关于技术创新管理的实践 | 第105-108页 |
6.2.2 标杆测试方法的构建 | 第108-109页 |
6.2.3 标杆测试方法在技术创新评价中的运用 | 第109-110页 |
6.3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标竿测试方法的确定 | 第110-113页 |
6.4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标杆测试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13-11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7章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标竿测试的实证研究 | 第118-132页 |
7.1 实证研究的设计 | 第118-122页 |
7.1.1 实证研究目的与理论假设 | 第118-119页 |
7.1.2 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 | 第119-120页 |
7.1.3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第120-121页 |
7.1.4 实证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121-122页 |
7.2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标竿测试的实证分析 | 第122-125页 |
7.2.1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基本现状 | 第122-123页 |
7.2.2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标杆测试结果 | 第123-125页 |
7.3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管理的实证分析 | 第125-130页 |
7.4 实证结论与分析 | 第130-131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8章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决策建议 | 第132-145页 |
8.1 提高协作R&D网络绩效的企业最优决策方案 | 第132-140页 |
8.1.1 高技术企业协作研发网络成员的选择 | 第132-133页 |
8.1.2 高技术企业协作研发投资决策的设计 | 第133-139页 |
8.1.3 高技术企业协作研发过程的基本原则 | 第139-140页 |
8.2 行业的相关政策建议 | 第140-141页 |
8.3 政府政策分析 | 第141-144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结论 | 第145-147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5-146页 |
研究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58-159页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第159-160页 |
附录C 实证调研问卷 | 第160-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