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馈线自动化装置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18页 |
1.1 配电网及配电自动化 | 第10-12页 |
1.2 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配电网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1.2.2 我国配电网自动化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2.3 配电系统自动化的意义 | 第14页 |
1.3 配电网自动化对开关设备的可靠性要求 | 第14-16页 |
1.3.1 中压断路器操动机构 | 第14-16页 |
1.3.2 基于永磁操动机构的配电开关 | 第16页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馈线自动化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18-27页 |
2.1 馈线自动化的基本要求 | 第18-19页 |
2.2 传统馈线自动化技术解决方案 | 第19-23页 |
2.2.1 重合器和分段器配合的就地控制方案 | 第19-20页 |
2.2.2 基于FTU的远方集中控制方案 | 第20-22页 |
2.2.3 两种解决方案的比较分析 | 第22-23页 |
2.3 系统设计所采用方案 | 第23-26页 |
2.3.1 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2.3.2 故障区段信息 | 第25页 |
2.3.3 后备保护 | 第25页 |
2.3.4 保护方案的优点及前景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基于 FTU的配电网故障区段判断算法 | 第27-42页 |
3.1 基于馈线有向描述模型的故障区域定位算法 | 第27-33页 |
3.1.1 馈线有向描述模型 | 第27-28页 |
3.1.2 馈线的故障信息矩阵 | 第28-29页 |
3.1.3 故障区间判断矩阵 | 第29页 |
3.1.4 算法的物理含义 | 第29-30页 |
3.1.5 判断算法的改进 | 第30-32页 |
3.1.6 算法的适用性 | 第32-33页 |
3.2 基于遗传算法的故障区域定位算法 | 第33-40页 |
3.2.1 编码问题 | 第33-34页 |
3.2.2 评价函数的构造原理 | 第34-36页 |
3.2.3 初始解群的形成 | 第36页 |
3.2.4 遗传操作 | 第36-38页 |
3.2.5 收敛判据及译码 | 第38页 |
3.2.6 多电源复杂情况下的应用 | 第38-39页 |
3.2.7 仿真算例 | 第39-40页 |
3.3 两种判断算法的比较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FTU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第42-60页 |
4.1 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 第42-45页 |
4.1.1 FTU的设计方案 | 第42-43页 |
4.1.2 永磁机构控制电路的设计方案 | 第43-45页 |
4.2 系统硬件设计 | 第45-55页 |
4.2.1 DSP模块介绍 | 第45-46页 |
4.2.2 电源模块设计 | 第46-47页 |
4.2.3 模拟量输入回路 | 第47-48页 |
4.2.4 开关量输入输出回路 | 第48页 |
4.2.5 人机接口电路 | 第48-51页 |
4.2.6 通信接口电路 | 第51-55页 |
4.3 永磁机构控制电路 | 第55-57页 |
4.3.1 双稳态永磁机构驱动电路 | 第55页 |
4.3.2 单稳态永磁机构驱动电路 | 第55-57页 |
4.4 硬件设计中的抗干扰措施 | 第57-59页 |
4.4.1 开关量的输入输出电路 | 第57页 |
4.4.2 硬件监控电路 | 第57-58页 |
4.4.3 PCB板的设计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FTU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 第60-73页 |
5.1 CCS嵌入式开发平台 | 第60-61页 |
5.1.1 集成开发环境 | 第60-61页 |
5.1.2 CCS2000软件编程的步骤 | 第61页 |
5.2 系统的软件程序设计 | 第61-66页 |
5.2.1 主程序流程分析 | 第61-62页 |
5.2.2 A/D采集程序流程和实现 | 第62-64页 |
5.2.3 CAN通信程序实现 | 第64-66页 |
5.3 交流采样技术研究 | 第66-70页 |
5.3.1 常用交流采样算法 | 第66-68页 |
5.3.2 交流采样算法比较与选择 | 第68-69页 |
5.3.3 频率测量技术 | 第69-70页 |
5.4 软件设计中的抗干扰措施 | 第70-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FTU的通信及规约 | 第73-82页 |
6.1 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简介 | 第73-74页 |
6.2 馈线自动化通信方式 | 第74-78页 |
6.2.1 常用通信方式 | 第74-76页 |
6.2.2 通信方式的选择及其发展方向 | 第76页 |
6.2.3 通信规约 | 第76-78页 |
6.3 基于Internet的FTU通信体系构想 | 第78-8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82-84页 |
7.1 研制总结 | 第82页 |
7.2 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