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南方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演变机制研究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涡度方程和水平涡度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位涡扰动对气旋和降水的影响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资料及方法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资料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降水概况及暴雨发生的环境分析 | 第19-30页 |
| ·降水概况 | 第19-20页 |
| ·天气形势分析 | 第20-22页 |
| ·中尺度对流云团演变特征 | 第22-25页 |
| ·MCC的定义 | 第22页 |
| ·卫星云图分析 | 第22-25页 |
| ·高低层影响系统分析 | 第25-27页 |
| ·水汽条件和不稳定条件分析 | 第27-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模式方案设计及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30-39页 |
| ·WRF中尺度模式简介 | 第30-32页 |
| ·WRF中尺度模式的特点 | 第30页 |
| ·WRF模式的系统组成与程序结构 | 第30-32页 |
| ·模式方案设计 | 第32-33页 |
| ·模拟结果与实况对比分析 | 第33-37页 |
| ·降水强度及降水范围的模拟 | 第33-34页 |
| ·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模拟 | 第34-35页 |
| ·大尺度背景场的模拟 | 第35-36页 |
| ·中尺度影响系统的模拟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水平涡度、降水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 | 第39-61页 |
| ·水平涡度与降水的关系 | 第39-43页 |
| ·水平涡度的定义与计算 | 第39-40页 |
| ·水平涡度与低空急流 | 第40-41页 |
| ·水平涡度与降水以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 | 第41-43页 |
| ·水平涡度与垂直环流的关系 | 第43-45页 |
| ·水平涡度与垂直速度的关系 | 第45-51页 |
| ·湿Q矢量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 第46-47页 |
| ·水平涡度梯度与垂直速度的关系 | 第47-49页 |
| ·湿Q矢量散度与降水的关系 | 第49-51页 |
| ·水平涡度与垂直涡度的相互转换 | 第51-56页 |
| ·涡度收支分析 | 第51-55页 |
| ·倾侧项分析 | 第55-56页 |
| ·Y方向的水平涡度与切变线上云团发展的关系 | 第56-59页 |
| ·小结 | 第59-61页 |
| 第五章 位涡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 | 第61-74页 |
| ·位涡分析 | 第61-70页 |
| ·等熵位涡的定义、计算方法及性质 | 第61-62页 |
| ·等熵位涡与降水的关系 | 第62-64页 |
| ·等熵位涡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变化 | 第64-65页 |
| ·位涡异常区的发展原因及结果分析 | 第65-70页 |
| ·倾斜涡度与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发展 | 第70-72页 |
| ·小结 | 第72-74页 |
| 第六章 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三维结构分析 | 第74-91页 |
| ·MCC的热力结构分析 | 第74-80页 |
| ·相当位温及层结稳定度分析 | 第74-77页 |
| ·对流有效位能分析 | 第77-79页 |
| ·扰动温度场分析 | 第79-80页 |
| ·MCC与MCSs的三维动力结构分析 | 第80-89页 |
| ·MCC的动力结构分析 | 第80-82页 |
| ·MCSs的动力结构分析 | 第82-84页 |
| ·成熟期MCC与MCSs的动力结构对比 | 第84-86页 |
| ·MCSs的锋区结构演变与锋生函数的关系 | 第86-89页 |
| ·小结 | 第89-91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 ·主要结论 | 第91-92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 硕士期间科研工作情况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