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腹地理论与腹地界定方法研究--基于南京的实证分析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绪论 | 第8-12页 |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城市与区域协同发展的要求 | 第8页 |
| ·提升南京城市竞争力的要求 | 第8-9页 |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城市腹地的相关理论 | 第10页 |
| ·城市腹地的界定方法 | 第10页 |
| ·论文结构 | 第10-12页 |
| 2.腹地概念的起源及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 ·腹地概念的起源 | 第12页 |
| ·腹地概念的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 ·国外的研究 | 第12-14页 |
| ·国内的研究 | 第14-17页 |
| 3.城市腹地的理论框架 | 第17-22页 |
| ·城市腹地的涵义 | 第17页 |
| ·综合腹地和优势产业腹地 | 第17页 |
| ·腹地与都市圈 | 第17页 |
| ·城市腹地的形成条件 | 第17-19页 |
| ·互补性 | 第18页 |
| ·中介机会 | 第18页 |
| ·可运输性 | 第18-19页 |
| ·城市腹地的属性 | 第19页 |
| ·动态性 | 第19页 |
| ·层次性 | 第19页 |
| ·边界弹性 | 第19页 |
| ·城市腹地的类型 | 第19-20页 |
| ·腹地范围的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 ·中心城市的发展状况 | 第20页 |
| ·中心城市所处区域的城市密度 | 第20页 |
| ·行政区划 | 第20页 |
| ·自然条件 | 第20-22页 |
| 4.城市腹地的划分方法 | 第22-25页 |
| ·城市腹地划分的一般方法 | 第22-23页 |
| ·经验法 | 第22页 |
| ·理论法 | 第22-23页 |
| ·本论文采用的方法 | 第23-25页 |
| 5.南京城市腹地的界定:综合性腹地的理论法分析 | 第25-33页 |
| ·指标的选择 | 第25-26页 |
| ·样本城市的选择 | 第25页 |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5-26页 |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6-29页 |
| ·主成分分析法的概念 | 第26页 |
|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 | 第26-27页 |
|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第27-29页 |
| ·城市辐射力因子(P)的确定 | 第29-31页 |
| ·竞争对手城市的确定 | 第31页 |
| ·腹地范围的界定 | 第31-33页 |
| 6.南京城市腹地的界定:综合性腹地的经验法验证 | 第33-41页 |
| ·人流量指标 | 第33-34页 |
| ·南京对外公路客运情况 | 第33-34页 |
| ·腹地城市对外公路客运情况 | 第34页 |
| ·报刊发行区 | 第34-35页 |
| ·交通设施 | 第35页 |
| ·长途电话业务分布 | 第35-36页 |
| ·金融联系 | 第36页 |
| ·原材料供应和商品销售 | 第36-37页 |
| ·产业投资 | 第37-38页 |
| ·其他社会联系 | 第38页 |
| ·农产品联系 | 第38页 |
| ·生活服务业 | 第38页 |
| ·小结 | 第38-41页 |
| ·腹地范围的确认 | 第38-39页 |
| ·区域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 7.南京城市腹地的界定:优势产业腹地的讨论 | 第41-52页 |
| ·城市优势产业的选择 | 第41-48页 |
| ·工业优势产业的选择 | 第41-48页 |
| ·旅游业的竞争优势 | 第48页 |
| ·优势产业腹地范围的界定 | 第48-50页 |
| ·优势产业的发展策略 | 第50-52页 |
| ·存在的不足 | 第50页 |
| ·发展策略 | 第50-52页 |
| 8.结论、创新以及有待深化之处 | 第52-55页 |
| ·基本结论 | 第52-53页 |
| ·创新之处 | 第53-54页 |
| ·待深化之处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附录A:24个城市的原始数据 | 第58-60页 |
| 附录B:巢湖市调研报告 | 第60-61页 |
| 附录C:扬州市调研报告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