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动态随机共振最佳信号检测模型的研究
| 1.绪论 | 第1-15页 |
| ·研究背景与课题的意义 | 第9页 |
| ·随机共振的提出与研究动态 | 第9-11页 |
| ·随机共振存在的问题和优势 | 第11-13页 |
| ·随机共振计算理论分析层次的问题 | 第11-12页 |
| ·随机共振模型表达与算法综合层次的问题 | 第12-13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 2 随机共振概述 | 第15-32页 |
| ·引言 | 第15页 |
| ·随机共振的理论 | 第15-25页 |
| ·经典随机共振的理论 | 第15-20页 |
| ·绝热近似理论 | 第15-17页 |
| ·线性响应理论 | 第17-18页 |
| ·驻留时间分布理论 | 第18页 |
| ·本征值理论或弗洛克理论 | 第18-20页 |
| ·非经典随机共振理论 | 第20-25页 |
| ·非周期随机共振理论 | 第20-21页 |
| ·超阀值随机共振 | 第21页 |
| ·周期平稳随机共振 | 第21-22页 |
| ·自适应随机共振 | 第22页 |
| ·静态随机共振理论 | 第22-24页 |
| ·耦合随机共振理论 | 第24-25页 |
| ·随机共振的模型和实验 | 第25-28页 |
| ·随机共振模型 | 第25-26页 |
| ·随机共振实验 | 第26-28页 |
| ·生物类实验 | 第26-27页 |
| ·电子类实验 | 第27-28页 |
| ·光学实验 | 第28页 |
| ·随机共振的测量方法 | 第28-31页 |
| ·信噪比 | 第29页 |
| ·驻留时间 | 第29-30页 |
| ·基于信息理论的度量方法 | 第30-31页 |
| ·尖峰信号间隔直方图 | 第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3 非动态随机共振 | 第32-41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非动态随机共振系统的基本结构 | 第32-33页 |
| ·过电子检测随机共振器输出信号的特点 | 第33-38页 |
| ·输出随机点过程的泊松强度函数 | 第34-36页 |
| ·任意高斯噪声背景下输出随机点过程的泊松强度函数 | 第36-38页 |
| ·非动态随机共振特性的宏观表征 | 第38-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4 非动态随机共振最佳信号检测模型 | 第41-63页 |
| ·引言 | 第41页 |
| ·泊松理论基础 | 第41-45页 |
| ·泊松过程的定义和条件 | 第41-42页 |
| ·泊松过程的统计特性 | 第42-45页 |
| ·固定观测区间下泊松过程的样本函数密度 | 第43-45页 |
| ·固定观测次数下发生时间的条件分布 | 第45页 |
| ·过电平检测随机共振器中的信息流演变过程 | 第45-48页 |
| ·信号检测模型的信息流演变过程 | 第45-46页 |
| ·过电平检测随机共振器中的信息流演变过程 | 第46-48页 |
| ·基于过电平检测随机共振器的最佳信号检测模型 | 第48-56页 |
| ·基于固定观测时间的最佳检测模型 | 第49-53页 |
| ·似然比函数 | 第49-51页 |
| ·基于固定观测时间的最佳检测接收机 | 第51-53页 |
| ·基于固定观测次数的最佳检测模型 | 第53-56页 |
| ·似然比函数 | 第53-54页 |
| ·基于固定观测次数的最佳检测接收机 | 第54-56页 |
| ·基于过电子检测随机共振器最大似然接收机的性能 | 第56-62页 |
| ·似然比的统计特性 | 第56-58页 |
| ·检测性能随机共振特性的表征 | 第58-61页 |
| ·模型的应用优势 | 第61-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5 结论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