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引言 | 第1-1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6-7页 |
| ·概念的界定 | 第7-8页 |
| ·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 第二章 国外高校合并的财务管理研究 | 第10-22页 |
| ·澳大利亚高校合并财务管理分析 | 第10-15页 |
| ·澳大利亚高校合并的概况 | 第10-11页 |
| ·澳大利亚高校合并过程中的经费来源及财务管理 | 第11-12页 |
| ·澳大利亚大学合并后财务管理机构及运作方式 | 第12-13页 |
| ·澳大利亚高校合并财务管理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 第13-15页 |
| ·美国高校财务管理分析及启示 | 第15-22页 |
| ·美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 第15-16页 |
| ·美国高校经费的来源 | 第16-17页 |
| ·美国高校经费的管理 | 第17-18页 |
| ·美国高校的资产经营 | 第18-19页 |
| ·几点启示 | 第19-22页 |
| 第三章 职业技术学院过渡期的财务管理工作 | 第22-44页 |
| ·清产核资的重要意义 | 第22-23页 |
| ·清产核资的原则 | 第23-24页 |
| ·清产核资工作的实施步骤 | 第24-26页 |
| ·清产核资的范围和内容 | 第26-37页 |
| ·财务清查 | 第26-28页 |
| ·资产清查 | 第28-37页 |
| ·清产核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 第37-39页 |
| ·清产核资中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 第39-44页 |
|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 | 第39-40页 |
| ·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 第40-41页 |
| ·对策 | 第41-44页 |
| 第四章 高职院校磨合期的财务管理研究 | 第44-74页 |
| ·磨合期财务合并应遵循的原则 | 第44-46页 |
| ·整体性原则 | 第45页 |
| ·全面性原则 | 第45页 |
| ·发展性原则 | 第45-46页 |
| ·有序性原则 | 第46页 |
| ·可行性原则 | 第46页 |
| ·财务合并的根本任务 | 第46-47页 |
| ·财务合并的标志及主要内容 | 第47-59页 |
| ·财务合并的标志 | 第47-48页 |
| ·财务合并的内容 | 第48-59页 |
| ·设立财务合并的机构,建立新的统一的银行帐户 | 第48-49页 |
| ·统一预算管理 | 第49-53页 |
| ·统一会计帐务和报告 | 第53-57页 |
| ·统一经济分配政策 | 第57页 |
| ·统一财务规章制度 | 第57-59页 |
| ·磨合期职业技术学院适度负债要经过充分论证,量力而行 | 第59-62页 |
| ·磨合期所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及原因 | 第62-65页 |
| ·隶属关系不同,资金来源渠道不同 | 第62页 |
| ·财务管理体制不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第62-63页 |
| ·经济分配政策不同 | 第63页 |
| ·校区分散,财务管理难度加大 | 第63-64页 |
| ·家底薄,资金缺口大 | 第64页 |
| ·后勤社会化程度不一致,财务制度的执行不统一 | 第64-65页 |
| ·合并后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 | 第65-74页 |
| ·依法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 | 第65-66页 |
| ·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实施全方位的财务管理控制 | 第66页 |
| ·内部经济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的合并 | 第66-67页 |
| ·合理地编制财务预算,并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 | 第67-69页 |
| ·加强院校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毁损 | 第69-70页 |
| ·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规范高校内部经济秩序 | 第70-71页 |
| ·规范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学校财务状况,及时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 | 第71页 |
| ·正确协调校内外各种关系,营造良好的院校财务环境 | 第71-72页 |
| ·建立适度举债办学的观念 | 第72-73页 |
| ·加强财务内部管理,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 第73-74页 |
| 第五章 职业技术学院今后财务管理工作新趋势 | 第74-81页 |
| ·合并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 | 第74-79页 |
| ·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尽快转变理财和筹资观念 | 第74-75页 |
| ·树立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完善人才成本的核算体系 | 第75-76页 |
| ·实施新的财务管理体制 | 第76-77页 |
| ·改善管理手段,努力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 | 第77-78页 |
| ·在财务管理工作的实践中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 | 第78-79页 |
| ·高职高专院校财会工作重点的新的转移 | 第79-81页 |
| 结束语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