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1章 资产证券化概述 | 第10-20页 |
1.1 资产证券化的起源 | 第10-11页 |
1.2 资产证券化在各国的发展历程 | 第11-15页 |
1.2.1 美国 | 第11-12页 |
1.2.2 欧洲 | 第12页 |
1.2.3 亚洲 | 第12-14页 |
1.2.4 小结 | 第14-15页 |
1.3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 第15-16页 |
1.3.1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 第15-16页 |
1.3.2 资产证券化的法律特征 | 第16页 |
1.4 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本质 | 第16-17页 |
1.5 资产证券化与其他融资方式的区别 | 第17-20页 |
1.5.1 资产证券化与债权质押 | 第17-18页 |
1.5.2 资产证券化与保付代理业务 | 第18-19页 |
1.5.3 资产证券化与项目融资 | 第19-20页 |
第2章 资产证券化的国际运作 | 第20-27页 |
2.1 资产证券化国际运作的概念 | 第20页 |
2.2 资产证券化国际运作的方案 | 第20-21页 |
2.3 资产证券化国际运作的基本程序 | 第21-25页 |
2.3.1 资产池的建立 | 第21-22页 |
2.3.2 司法管辖的构架的选择 | 第22页 |
2.3.3 组建SPV | 第22-23页 |
2.3.4 资产的转让 | 第23页 |
2.3.5 资产证券化的信用增级 | 第23-24页 |
2.3.6 资产的评级 | 第24页 |
2.3.7 证券的发行 | 第24-25页 |
2.3.8 资产证券化的服务管理 | 第25页 |
2.3.9 还本付息 | 第25页 |
2.4 资产证券化国际运作的优势 | 第25-27页 |
第3章 资产证券化国际运作中的法律问题 | 第27-50页 |
3.1 资产转让的法律问题 | 第27-34页 |
3.1.1 资产定性法律问题 | 第27-28页 |
3.1.2 真实销售法律问题 | 第28-31页 |
3.1.3 资产转让在各国的立法状况 | 第31-32页 |
3.1.4 资产转让制度的完善 | 第32-33页 |
3.1.5 小结 | 第33-34页 |
3.2 特别载体的法律问题 | 第34-39页 |
3.2.1 关于特别载体SPV的设置问题 | 第34-35页 |
3.2.2 资产证券化国际运作中SPV的架构 | 第35-36页 |
3.2.3 SPV设立目的的限制问题 | 第36-37页 |
3.2.4 资产证券化国际运作中SPV的破产隔离问题 | 第37-39页 |
3.3 税收法律问题 | 第39-42页 |
3.3.1 发起人的纳税问题 | 第39-40页 |
3.3.2 SPV的纳税问题 | 第40-41页 |
3.3.3 预提税 | 第41-42页 |
3.4 监督体制问题 | 第42-47页 |
3.4.1 基本构架的设置 | 第42-43页 |
3.4.2 事前和事后监控机制 | 第43-44页 |
3.4.3 以日本为例介绍对经营者的规制 | 第44-45页 |
3.4.4 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对SPV的监管 | 第45-47页 |
3.5 国际证券市场的选择问题 | 第47-48页 |
3.6 外汇利率风险规避的问题 | 第48-50页 |
第4章 资产证券化国际运作对中国法律的借鉴 | 第50-59页 |
4.1 中国进行资产证券化法律上的障碍 | 第50-53页 |
4.1.1 资产的法律界定 | 第50-51页 |
4.1.2 资产证券化的监管问题 | 第51页 |
4.1.3 《破产法》对资产证券化的影响 | 第51-52页 |
4.1.4 SPV的设立模式问题 | 第52页 |
4.1.5 债权让与的问题 | 第52-53页 |
4.1.6 税法的问题 | 第53页 |
4.2 中国进行资产证券化国际运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第53-55页 |
4.2.1 资产证券化国际运作的必要性 | 第53-54页 |
4.2.2 资产证券化国际运作的可行性 | 第54-55页 |
4.3 国际运作的对中国未来法律的借鉴 | 第55-57页 |
4.3.1 资产界定问题的解决方案 | 第55-56页 |
4.3.2 明确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证券”性质 | 第56页 |
4.3.3 税法上的调整 | 第56页 |
4.3.4 最高额抵押的问题 | 第56-57页 |
4.3.5 对《信托法》的改革 | 第57页 |
4.4 小结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