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0 前言 | 第7-8页 |
0.1 选题背景 | 第7页 |
0.2 结构安排 | 第7-8页 |
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义、分类及现状 | 第8-13页 |
1.1 不良资产的定义 | 第8-9页 |
1.2 不良贷款的分类 | 第9页 |
1.2.1 “一逾两呆法” | 第9页 |
1.2.2 “五级分类法” | 第9页 |
1.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其危害性 | 第9-13页 |
1.3.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 第9-11页 |
1.3.2 银行不良资产对我国金融经济的危害性 | 第11-13页 |
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 | 第13-18页 |
2.1 政府主导形成的不良贷款 | 第13-14页 |
2.1.1 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 | 第13页 |
2.1.2 政府对银行贷款的行政干预 | 第13-14页 |
2.1.3 银行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任务 | 第14页 |
2.2 企业资本金不足带来的经营行为偏差和预算软约束 | 第14-16页 |
2.3 社会信用环境恶化 | 第16页 |
2.4 税收及利率政策原因 | 第16-17页 |
2.4.1 高税赋使银行负担加重 | 第16-17页 |
2.4.2 利率调整加大银行利率风险 | 第17页 |
2.5 银行自身原因 | 第17-18页 |
2.5.1 治理结构的缺失致使风险控制薄弱 | 第17-18页 |
2.5.2 “委托代理”链条过长形成的道德风险 | 第18页 |
2.5.3 会计核算处理上的弊端 | 第18页 |
3 其他国家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处置手段和经验教训 | 第18-29页 |
3.1 日本的不良资产分析 | 第18-21页 |
3.1.1 成因分析 | 第18-20页 |
3.1.2 处置手段 | 第20-21页 |
3.2 美国的不良资产分析 | 第21-24页 |
3.2.1 成因分析 | 第21-23页 |
3.2.2 处置手段 | 第23-24页 |
3.3 波兰的不良资产分析 | 第24-27页 |
3.3.1 成因分析 | 第24-25页 |
3.3.2 处置手段 | 第25-27页 |
3.4 国际银行业不良资产成因、处置的启示 | 第27-29页 |
3.4.1 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早晚决定着处置效果和成本代价的大小 | 第27-28页 |
3.4.2 政府参与对处置银行不良资产至关重要 | 第28页 |
3.4.3 制定早期预警与化解预案 | 第28-29页 |
3.4.4 谨防房地产泡沫引起的银行危机 | 第29页 |
4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实践 | 第29-38页 |
4.1 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剥离处置不良资产 | 第30-36页 |
4.1.1 AMC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方式 | 第30-32页 |
4.1.2 AMC处置不良资产取得的成效 | 第32-33页 |
4.1.3 AMC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及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4.2 政府注资充足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 | 第36-38页 |
5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处置不良资产存在的问题 | 第38-43页 |
5.1 银行内部的不良资产管理体制 | 第38-41页 |
5.1.1 不良资产处置的基本管理模式中的问题 | 第38-39页 |
5.1.2 组织结构中的问题 | 第39-40页 |
5.1.3 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 第40-41页 |
5.2 不良资产处置具体操作中的问题 | 第41-43页 |
5.2.1 待处置的不良资产 | 第41页 |
5.2.2 处置的专业技能方面 | 第41-42页 |
5.2.3 在银行内部的移交方面 | 第42页 |
5.2.4 风险监控体制的不完善 | 第42-43页 |
6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路径探讨 | 第43-55页 |
6.1 提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 | 第43-48页 |
6.1.1 运行机制的完善 | 第43-45页 |
6.1.2 处置方式的创新 | 第45-47页 |
6.1.3 外部环境的支持 | 第47-48页 |
6.2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关键所在 | 第48-55页 |
6.2.1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 第48-51页 |
6.2.2 公司治理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 | 第51-52页 |
6.2.3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受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制约 | 第52-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